四川文联原主席马识途:追求个性与爱国并不冲突

04.10.2014  13:49



9月18日,马识途在家里侃侃而谈。

    如今的一些青年人,爱国意识显得淡漠?

    2014年9月18日上午,在马识途家朴素而整洁的客厅,面对前来探访的记者,进入百岁之龄的马老率先提到,“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啊。

    马老清晰地记得,1931年的秋天,“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马老读书的北平大学附中。当时的场景,在马老最新出版的《百岁拾忆》中有详细的描述:“消息刚传到学校,十几位东北籍的同学在操场上抱头痛哭,不少同学,包括我在内,都陪着他们一起哭。有的同学说,看来中国是要亡了,我们都会成亡国奴了。但也有的同学大声疾呼:抗日救国!我被他们感染,也跟着他们高呼。

    83年过去了,历史如滔滔江水流过。少年负笈出峡,寻求立身救国之道,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马老,谈及自己践行一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分量之重,情感之深,令人动容。马识途眼中的爱国主义——

    “当年参加革命,寻找救国之道

    上世纪30年代初,马识途被父亲马玉之“撵出”三峡,出夔门,到北平求学,寻求立身救国之道。当时才16岁的马识途,在日记中写下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自勉。

    马老说,“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是在特定的时代,针对具体的问题,有着具体的内涵。在上世纪30年代,我们面对最具体最严重的问题是:日本侵略中国。他们宣称要在几个月内,将中国灭亡。在这种状况下,对于有志向有理想的中国青年,爱国主义就是抗日救国,寻找各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这就是当时最大的爱国主义。而且,这种爱国主义,不管是在普通民众,还是在知识青年当中,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对于我本人来说,践行爱国主义,就是要寻找自己具体的救国之道:参加革命,九死一生,为理想而战。

    “我没辜负那些牺牲的战友的期望

    作为一名革命家、优秀的地下党员,在严酷革命斗争中,马老多次经历凶险,九死一生。用马老自己的诗句形容就是:“此头十度许阎王,九死依然在强项。”更让马老悲愤的是,与他一起在革命道路上的伴侣刘惠馨,被敌人杀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马识途与中央大学工学院的同学刘惠馨产生了爱情,两人有着共同的志向和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并肩前行,并喜结良缘。1939年10月,中共恩施特委成立,马识途任书记,刘惠馨调任特委委员、妇女部长兼特委秘书。1941年,因叛徒告密,刘惠馨被捕就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或者自己写书撰文中,马老曾不止一次提及这位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战友、爱人。就在近日接受央视朱军采访时,谈及刘惠馨烈士,马老更是难掩怀念之情,潸然泪下,让在场人士无不动容。“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总算是没有辜负那些牺牲的战友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不管是从良心上,还是工作中,我觉得我对得起那些牺牲的革命战友。

    马识途寄语青年人——

    “不只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关于爱国

    当下时代的青年人,追求个人发展、个性张扬,有种说法,如今一些青年的心目中,爱国主义的意识显得淡漠。对此,马老说,“现在的年轻人要追求个人发展,个性张扬,这些都没问题。但是这个跟爱国肯定是不冲突的,也不应该冲突。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个性发扬和个人奋斗,但是其终极价值和意义,一定与他对社会、国家、民众的贡献,分不开。不只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

    马老还提到,爱国主义需要践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比如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想到惠及社会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研究一个符合自身条件的‘爱国’的实践之道。”马老还补充说,“对于一些年轻人的思想和行动,我们要多注意引导。年长者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让年轻人服气。

    关于传统

    马老是革命家,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甚高的文学家、书法家。

    谈到自己的古文功底,马老说,他5岁开始读私塾,父亲也鼓励他读书,也是他的另一位“国文老师”,“当时最喜欢的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著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纲鉴易知录》,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我现在的古文功底就是在那时打下的。

    最近古典诗词又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身为中华诗词学会第一届的副会长马老对此也感到高兴,“我还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呢。”马老说,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年轻人要注意培养对中华古典诗词的感觉,从内心深处热爱我们中国文化,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记者张杰摄影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