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母女文献修复师 平心静气给书籍“看病”

23.03.2015  13:04

图据天府早报

  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文物修复室,有一对母女修复师——母亲欧萍,从事修复工作已20多年;女儿宋鑫,是90后,2013年7月进入草堂。一年多来,两人参与完成了绵阳等地图书馆馆藏古籍的修复工作,并搭档加入“草堂一课”的社会教育工作,为孩子们教授传拓技艺。虽然文献修复师是一个较冷门的职业,但母亲的坚持,也是宋鑫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女儿

  姓名:宋鑫 工龄:1年多

  妈妈的坚持是她的动力

  1992年出生的宋鑫,2013年7月进入草堂,是草堂文物修复室里最年轻的一位修复师。宋鑫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她的工作就是在给这些书籍“看病”。

  坚持

  “这是个坐冷板凳的职业

  宋鑫修复过难度最大的一本古籍,是崇州市图书馆的一本明代善本古籍——除了虫蛀面积及破损程度非常严重外,书中还夹有5张散页,且已经出现粘连和絮化,“修复需将书页剥离,但是要很小心,像拼图一样,把破损的字迹拼贴还原。

  幼教专业毕业的宋鑫是“半路出家”,来草堂前,她在幼儿园工作了将近一年,但她说,自己还年轻,应该再去多学点别的东西,2012年,她到南京莫愁古籍修复中心进修“文物鉴赏与修复”。由于文物修复师尚算一个冷门职业,所以不少人会猜测,宋鑫从事修复工作,是不是因为受到了妈妈的影响?宋鑫不否认,这方面的影响是有的,“一些老师说,做这个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这是个坐冷板凳的职业,但我觉得我的妈妈很坚持,这也鼓励我要持之以恒。

  学习

  “在工作中常向妈妈取经

  在宋鑫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篆刻常用字字典》和一本《简明中国古代书籍史》,看得出来她很爱学习,她这次还去广州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第18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必须要一直学习”,宋鑫说,“修复工作不只是局限于单纯的修复,一定的古文献知识、美术知识,甚至还有版本学等都需要了解。

  宋鑫还有一个自己制作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她的工作心得,还有用硬笔练习写的篆字,“修复工作技术性强,以前大多都是师傅带徒弟,要靠自己多悟多学。如今,同行间的交流和讨论开始渐渐增多,跳出了原来的圈子,还有很多很丰富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

  宋鑫透露,在工作中有时也会向妈妈取经,“毕竟妈妈的经验丰富,一开始我会提出假设,问她‘我这样做行不行’,希望她能给出参考意见。”宋鑫表示,母女俩会讨论,但很多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在保证不损害古籍的前提下,有些东西需要一边探索,一边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母亲

  姓名:欧萍 工龄:20多年

  再难的时候都没发过脾气

  欧萍从事书画和古籍修复工作已有20多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辛苦是肯定的,但我从来没有厌烦过,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做这个工作非常幸福,因为我喜欢它。

  耐心

  曾用4天修复1页《安县志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耐心和细心是必须的,“这是坐下去就起不来的事情”,欧萍形象地说。

  几年前,安县图书馆将《安县志》送到草堂修复,“这本书的破损多以虫蛀为主,书名页上‘安县志’3个字已经看不清了。”欧萍用熏蒸的方法,试图将黏在一起的书页剥离,“将书放进锅里蒸,每天揭一两页,揭不开了,第二天又继续蒸。”剥离之后,才是修复,欧萍从碎渣里要将“安县志”3个字找出来,“单是修复书名页,就用了4天时间。

  静心

  从没因为工作不顺发脾气

  欧萍介绍,目前全国官方现存古籍数量有5000万册左右,与待修复的海量古籍相比,修复师却十分紧缺,从业者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遇上修复不太顺利的时候,欧萍从未因此发过脾气,“弄不好,就先放下,不愉快的时候,就出去走一走,散散心。”一旁的宋鑫也坦言,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动不了手,“这个工作的确需要心很静,很专注地去做。

  欧萍还告诉记者,修复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自我保护,最简单的就是勤洗手。“比如《安县志》,虫屎和霉斑都相当重,在没有喷湿的情况下,灰尘扬起来,呛得我喉咙很难受,工作的时候需要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