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 让好日子锦上添花

28.02.2018  12:42

 

 

张公村绘画墙。

 

文化广场一角。

培育新风

蜀乡新故事
□记者 任云 文/图
    脱贫攻坚仗由“打赢”向“打好”转变,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2017年,我省深入开展“四好村”创建、“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和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脱贫增收,推进乡村移风易俗,破陈规、除陋习、树新风,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心语心愿
  “脱贫只是起步,硬件上不缺了,好习惯、好风气如何逐渐养成,实现从贫困村向 ‘四好村’的蝶变是村委和驻村干部思考的问题。”德阳市罗江区委宣传部派驻到大垭村任第一书记的范刚说。为此,村上持续开展坝坝会、农民夜校、入户访谈活动,第一书记、帮扶部门干部、农技员、帮扶责任人走村入户,宣讲政策,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好风气。
扶贫又扶志 贫困户变养猪大户
    1月15日中午,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张公村一组村民郭天锡,从村上新建的养猪场施工场地上匆匆忙忙赶回家吃午饭。郭天锡是村上的养猪大户,眼下趁着自家养猪场肥猪待售的空闲期,在工地上打零工补贴家用。
    “村上政策好,但脱贫不能只靠村上帮扶,要过上好日子还要靠自己。”郭天锡曾是村上的贫困户,因夫妻两人患病致贫。不能从事重体力活,不能再外出务工,郭天锡就借助村上的帮扶政策,自学技术搞起了生猪养殖。去年下半年他养了50多头猪,已经售出13头。郭天锡大致算了算,“现在行情不错,一头猪能赚三四百元,再打点零工,一年收入三四万元没问题。
    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利州区深入开展“扶志扶能树新风”(简称 “两扶一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培养贫困群众感恩自强的主动脱贫意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利州区54个驻村帮扶队伍和2834名帮扶干部驻贫困村、进农户家,深入开展“感恩自强、争先脱贫”“自力更生、共建家园”“文明和谐、共同奔康”三项主题教育活动。利州区还组建一批“接地气”的宣讲队,包括知客宣讲队、第一书记宣讲队、“两扶一树”带头人宣讲队等14支宣讲队伍,深入文化院坝、田间地头,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2600余场次。贫困村每天播放“脱贫攻坚利州故事”等10余部脱贫攻坚典型事迹专题片,让身边的榜样现身说法。
    扶贫又扶志,全省各地对此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各地广泛深入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农民夜校,因地制宜编写教材、设置课程,引导贫困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等,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达州市达川区建立“爱心超市”,根据“邻里关系和睦”“不等不靠不要”“积极发家致富”等,对贫困户打分,年度总积分排名前5的,可以获得价值500元以上的慰问物品;凉山州雷波县推行劳动收入奖励计划,按每年每户最高奖励4000元标准鼓励劳动就业者。
树文明新风 书籍成了抢手货
    走进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大垭村村民魏金盛的家,很难相信这是曾经的贫困户的家,亮堂整洁的家里一尘不染,家具、农拾、柴草摆放整齐,卧室衣被叠得整整齐齐……贫困户过上了体面的好日子。
    早晨搞好清洁卫生出门干活,晚上回家整理好农拾做饭,现在已成为了大垭村村民的一种习惯。
    以前山清水秀的大垭村偏远贫穷,经过一系列的精准帮扶措施,大垭村29户贫困户脱贫21户,于2016年退出了贫困村行列,然而,大垭村的脱贫工作并未止步。
    树文明新风,激发内生动力,是脱贫路上不可缺少的一步。
    “大张旗鼓”的宣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并行。一年多来,村民的变化,第一书记范刚感受明显:谁家干净整洁环境卫生搞得好,评比起来村民个个不服输。村上80多岁的周绵江夫妇,几个儿子抢着赡养;有什么帮扶物资,大伙儿都主动让给那些更需要的贫困户;村里3个麻将馆以前总是坐得满满的,现在桌子都堆在了一起,而村上文化站的书籍成了抢手货。
    创建“四好村”,除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鄢家镇还在“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了养成好习惯,该镇以“家具摆好、农具放好、卫生搞好、衣被叠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六个好”为标准,逐步让群众养成干净、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还在村民中开展 “做得好不好,微信扫一扫”活动,曝光脏乱差、表扬好习惯;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在形成好风气方面,鄢家镇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由村民议事会牵头,组织群众讨论和完善了村规民约;由村民议事代表共同评选出“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儿媳等道德模范,以典型激励人;引导群众户户张贴悬挂家规家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乡风,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新风正在逐步养成。
    走进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记者见到,文化院坝、百姓大舞台、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广播室等,一应俱全。
    柏佛村只是利州区54个贫困村文化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区在阵地建设上,按照脱贫攻坚“六有”标准,采取“新建、维修改造、置换”三种方式,充分利用村委会办公场所、农村小学闲置用房等原有存量资产,合理规划布局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努力降低成本,实现综合利用。当地采取区上“集中采购”和村上“自行采购”两种办法,促进“标准配置”与“自选特色”有效匹配。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利州区着力打造形成了龙潭乡柏佛村、荣山镇中口村、白朝乡魏子村等26个文化建设示范样板村。
    去年,在建设文化阵地的同时,利州区还深入开展100场文艺活动进乡村、100支文艺队伍上广场、民间文艺调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将 《精准扶贫携手奔康》《幸福村的浪漫故事》等一大批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贫困村。

开局即决战 起步就冲刺 巴中市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战犹酣
  春风吹,号角响,战鼓擂,全市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已打响。与烂漫春花相辉映的是,在“春季攻势”战略指导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挥汗如雨战贫困的忙碌身影:9.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