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者”的故事——中萨共建孔子学院中方团队砥砺前行

01.11.2020  12:20

10月8日,我校与萨尔瓦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成立一周年,拉开了孔子学院年度工作总结的序幕。10月9日,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金龙组织召开了中方人员年度工作座谈会。梳理了一年来孔子学院共建工作、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下一步孔子学院建设规划。公派教师李杨、彭建容、伍凤明分享了一年来工作中的得失与经验,畅谈了萨国生活的点点滴滴。10月12日,孔子学院隆重举行成立一周年在线庆祝活动。萨尔瓦多大学校长Roger Arias出席并致辞,法学院、自然科学与人文学院、口腔医学院等院系代表受邀出席,孔子学院学员及当地民众1600余人观看了活动同步直播。10月16日,孔子学院召开了全体人员年度工作总结视频会议,中、外方人员交流了一年来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感悟,祝贺孔子学院一周岁生日。

2019年10月初,我校与萨尔瓦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和公派汉语教师赴任,孔子学院正式启动运行。孔子学院作为中萨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致力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教育交流。一年来,中方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工作,增进了中萨友谊,树立起“文化使者”的良好形象。

汉语教学促进了民心相通。去年的汉语体验课与今年5-7月举行的“共同抗疫”在线汉语课程深受学员喜爱,也成为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疫情期间的网络汉语课程,帮助学员们度过了隔离期间的艰难岁月,也成为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平台。这些课程推广了汉语,与当地学员建立了友谊,得到了萨尔瓦多大学、所在城市及萨国民众的高度赞赏。

人文交流增进了中萨友谊。疫情期间,中方人员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官方平台Facebook、Twitter及个人自媒体持续介绍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组织“自媒体讲中国故事”及在线讲座。用西语、英语创作、分享视频、文本信息,内容涉及中国文化、抗疫故事等,从不同视角宣传中国文化,成为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中秋节活动让萨国民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一周年在线庆祝活动首次展示了中萨两国的传统乐器、舞蹈节目,开启了中萨文艺交流之旅。

中方人员在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中方院长全面负责孔子学院管理,公派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每人还承担着管理工作。李杨老师负责教学管理,彭建容老师负责办公室工作,伍凤明老师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孔子学院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和制度、文化差异及外部压力等种种困难、挑战中砥砺前行,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孔子学院团队得到了锻炼、成长,将以一周年纪念为契机,整装再出发。

中方院长王金龙:“抗疫”路上且歌且行

疫情期间,萨尔瓦多孔子学院中方园长王金龙带领孔院教师团队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抗疫行动,为深化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做出了力所能及的点点滴滴。2月初,他组织萨大师生声援中国抗疫行动,录制视频,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3月中旬,萨国新冠疫情暴发,孔子学院中方人员进入居家隔离、居家办公模式。疫情来袭,萨大议会停摆,孔子学院教学计划审批中断,正常招生、教学受阻。4月初,启动了在线文化传播模式。5月初,启动了以“共同抗疫”为主题的在线汉语公益课程,讲述中国抗疫故事。课程面向萨大师生和萨国民众开放,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800多人参加了在线汉语学习。萨国疫情暴发后,组织中方人员支持萨国人民抗击疫情,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介绍中国的抗疫行动和疫情防控经验。向萨大提供了中国编制的疫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赞赏。

始终将中方人员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萨国疫情暴发前,组织大家做好防疫物资储备。萨国疫情暴发之初,建立了中方人员每日健康打卡制度,要求每天上午10点前在群里报告健康状况。组织制订了《孔子学院新冠疫情应急预案》。通过各种渠道协调、组织防疫药品。由于萨国疫情未能有效控制,当地医疗条件差,防疫物资缺乏,中方人员的健康曾一度受到威胁,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工作不停步。孔子学院坚持每周一次全体人员视频会议,通报萨国疫情动态,讨论重点工作进展及问题,介绍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对中、外方人员进行疫情防控指导和心理疏导。

居家隔离的日子印象深刻。早上5点半左右天亮,6点半左右起床。不论雨季、旱季,只要有太阳,天一亮就能感觉到热带太阳的威力。7点半左右早餐。一般为一碗牛奶麦片,两种麦片,加一个煮好的鸡蛋。萨国出产红豆,发现麦片加点煮好的红豆,味道不错。白天按时上班、作息。中午12点左右做午饭,同时看国内新闻。晚上6点左右做晚饭,7点左右下楼锻炼,太极加快走。在车库1-2层之间活动,不会出公寓楼的范围。我们租住在圣萨尔瓦多火山山脚的一独栋公寓,大门有保安24小时持枪值守。晚上11点左右睡觉。每天感觉过得很快。

最大的挑战是购物。由于社区传播未能有效防控,我们尽量减少外出,2-3周购物一次,同时到药店缴水、电、网、话费。需提前写好购物清单,备好背包、单据、购物袋,出发时口罩、手套全副武装。每次尽量多买点,但又要尽量减少在超市的停留时间。隔离期间只能走路,返回时大包小包,肩扛、手提,路上要歇2-3次才能到家。条件艰苦一点,但偶尔能一起出门,大家也很开心。

教师李杨:从第一堂课到不断学习

2019年10月4日,我们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对于第一次踏上中美洲土地的我,一切都很新鲜。初来乍到,为了尽快熟悉环境,我们会见了中国驻萨使馆欧大使和黄参赞,以及萨尔瓦多大学校长Roger Arias,与他们交流了孔子学院的情况。11月底,孔子学院启动汉语公开课。作为第一堂课的老师,看到约两百名学生挤满了整个大教室,我感到既紧张又兴奋。公开课过得愉快而充实,也让我跟萨尔瓦多的学生有了更多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

今年3月,新冠肺炎开始在萨尔瓦多肆虐。为了和萨国人民共同抗疫,满足广大中文爱好者的需求,孔院决定启动线上课程。该课程的注册人数超过八百人,共招收九个班。这次课程,让我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和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也为我因为疫情无法出门的居家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了我们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拍摄小视频,并将它们发到网上,做到了更大程度上地资源共享。在分享知识的同时,我也精进了自己的视频剪辑能力,收获颇丰。另外,我们还参加了孔院拉美中心组织的一系列线上培训。因为疫情无法出门的时间,正是充实自己的好时光,让学习不“断电”!

上课之余,我们还与当地的华人华侨取得联系,并参加了华侨协会组织的跨年晚会和旗袍秀等活动。疫情期间,华侨们还热心地为我们送来了一些自家种的蔬菜,让远在他乡的我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这一年,孔院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彭建容: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

我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文化故事教授汉语、通过汉语传递中国文化。在汉语体验课上,我教学生数字的汉语表达方式,介绍背后的文化含义。通过“猜汉字”游戏,为学生呈现汉字魅力,帮助他们克服对汉字的恐惧。通过十二生肖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了动物名称,也巩固了数字及出生年份的汉语表达。

在“共同抗疫”公益在线课上,教学生“萨尔瓦多加油!”“中国加油!”等汉语表达,让学生感受两国民心相通。通过汉语时间表达的教学,让萨国人民了解两国时间观念的差异。以微信为例,介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教授微信相关的词汇及表达方式。每逢萨尔瓦多当地节日,我会教有关的汉语祝贺语,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如七夕节、端午节等。我们也通过旗袍秀、中秋及国庆活动等,积极融入当地生活,深化人文交流。

学生汉语学习兴趣浓厚,但课上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满足学生的汉语学习热情与需要,我创建了Youtube账号,将自己在课后录制的相关教学视频上传到该平台,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复习中文知识。

除了课上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外,我也积极融入到本地生活,参加“旗袍秀”“国庆、中秋月饼节”等活动、传播中国文化,深化中萨两国人民友谊。

这一年多的工作经历让我感受到,作为汉语教师,不能单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教汉语、传播文化,应主动了解当地文化及思维方式,由同存异,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拉近双方的文化、心理距离。因此,在工作之余,我会学习、了解萨国的政治体制、历史和社会文化,同时也和萨国民众积极沟通交流,以便深入了解这一国家,进而有效推进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工作,真正做到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教师伍凤明:在“麻烦”与“意外”中成长

来到萨尔瓦多这一年,收获颇多但也状况频出,很多难忘的时刻带给我深思与启迪。再看到这张图片,像是在比“”,仔细想想,是去年11月的体验课上,和同学们一起比划“天上弯弯的月亮”! 加入手语后的教学效果比我想象的好很多。零基础学生两次课后自告奋勇要去讲台上表演真的让我非常欣喜!给新闻学院开讲座那天,走进教室看到一大桶咖啡和点心,还有学院副院长以及几位大学新闻教师坐在后面,我深吸了口气,还好准备充分。和Kevin一起做完年度视频,发给外方院长Néstor征求意见,隔天发了我一页文档,细节到某些同义词替换以及配音的小瑕疵!疫情期间的第一次网课,做好的PPT突然在上课前五分钟消失了,“情不自禁”出了一身冷汗,所幸迅速找到了曾经的开课PPT应急。10月12日周年庆上,到我发言时麦克风突然怎么都激活不了,一顿后台瞎操作又开了一个窗口,两个“Fengming Wu”出现在屏幕上……这大概一名麻烦制造者不断积累着领悟!

萨尔瓦多的工作和生活以及新认识的朋友们都常常带给我惊喜。去年刚到时准备揭牌文化节目,一天排练结束,学生Eduardo说,“我们自拍一张照片吧!”那天来了一半人,我们孔院新组建的合唱队,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萨尔瓦多教师节那天,学生Reyes做了我的卡通图并发到了她的社交网站上,看到图的那一刻,我立马上去照了一下的镜子,你们的老师这么美吗?在遥远的萨尔瓦多,也度过了一个极有意义的生日,在新华社当地记者Douglas的带领下参观了萨尔瓦多历史文化区,国家宫殿、国家剧院、著名广场……路上Douglas开心地说了一堆,翻译成一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刘芳池     供稿)(萨尔瓦多大学孔子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