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创的城市更有动力 两岸热议产业联动 

14.10.2014  11:28

        10月13日,两岸城市文化创意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在松山文创园区的台北文创大楼举行。两岸不同领域和产业的成功业者、专家,共同探讨如何让创意加入文化以及如何让文创给城市增加永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泰安、淄博、长春、宁波……来自大陆10个县市,分布北中南的百家陆企,除了来研讨交流,还带来了不少合作意向,主办方也安排了专场对接会及实地考察行程。

        文创折射产业变迁

        两岸交流走到今天,不再需要过多客套的寒暄,也不需要进行了解差异的长时间热身,大家对彼此的优劣长短已经十分熟悉,每场论坛,都来得紧凑而卓有成效。

        松山文创园区,原是日剧时期的松山烟厂。随着台湾经济转型及烟草制品需求量减低,占地面积广大的厂房荒芜无用。2001年,松烟厂区重新规划成文创基地。2012年,松山文创园区被定位为“台北的原创基地”,通过设立“创意实验室”、“创意合作社”、“创意学院”和“创意橱窗”等方式涵养原创人才。

        园区内,既给有才华和梦想的学生提供展示文创理念的空间和平台,也给已蜚声国际的琉璃工房这样的文创业者落户之地。注入了文创灵魂的旧烟厂,成为台北的新地标。文创园区展现出的,正是台北这座城市产业变迁以及由此延展出的新的城市美学。这样的变迁,在台中创意文化园区、高雄“驳二”文创园区都在同步上演。

        文创展现生活美学

        当台北故宫的文创产品与凤梨酥、高山茶一样,成为赴台游客必买的伴手礼时;当台湾巷弄间一家家小小的创意作坊成为游客心中特有的印记时;当文创园区成为台北、高雄不容错过的城市风景时,“文创”已经成为人们感受台湾不能错过的关键词。

        台湾文创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不算漫长的光景,却形成了独特的魅力。玉米做的杯子、旧报纸制成的钱包、咖啡渣可乐瓶做成的衣服……文创产品已经融入了台湾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创产业更是给台湾经济转型注入了动力。文化创意也逐步成为台湾的优势产业,其年产值近几年均稳定在6000亿元新台币上下,约占台湾GDP的4%。

        在13日的论坛上,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台湾中华两岸连锁经营协会理事长王国安指出,所谓城市文创经济,就是以城市为单位,以文创产业基地、产业园为中心,将产业、资金和人才集中,实施文创品牌、人才、专业的集聚,建构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在其看来,大陆也在经历产业转型,未来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及文创优势。“城市中的衣、食、住、行、育、乐,任何产业都可以因加入文创元素而变得更有价值。” 王国安说。

        两岸携手闯出一片天

        事实上,大文创概念在台湾已行之有年,除规划文创园区,岛内各地还在活化社区、乡镇等方面加入文创概念。

        “以台湾推行的OTOP(One Town One Product,一个乡镇一个产品)计划为例,成功地让全台319个乡镇都有可发挥的名优特产或故事,借此升级再造旧产业而活跃了当地经济。大陆许多城市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或名产特色,如江苏东海水晶、济南百脉泉、潍坊蓝宝石、镇江金山寺、连云港花果山……更有条件与机会借由文创包装,而打造出全新商机产业链、擦亮城市的招牌。”王国安说。

        创意联动、优势互补,是两岸认同的概念。半个多月前,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联盟落户江苏南京。联盟荣誉董事长李永萍在13日的论坛上表示,台湾文创产业实力较强,但市场过小,大陆具有市场规模巨大、产业链成熟的优势。通过联盟条约机制,双方可以打造宽松的合作环境,达到利益最大化。

        张毅、杨惠姗夫妇1987年创立的琉璃工房源自台湾,在大陆闯出更大一片天。在他们看来,文化是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文创产业一定要聚焦文化。“只有有文化才能有尊严,只有文化形象才能支撑产业永续发展。”张毅说。本报记者 李炜娜 孙立极  (本报台北10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