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刊发整版寻人启事 要送这群人“回家”

12.08.2017  19:04
解放军报刊发整版寻人启事 要送这群人“回家” - News.Sina.com.Cn
陈永泰的老伴常年卧病在床。要找到进藏先遣连的烈士遗属,需要查阅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为了方便照顾老伴,他往往把小桌挪到老伴的床头核对各类信息。 陈 明摄 - News.Sina.com.Cn
解放军报刊发整版寻人启事 要送这群人“回家” - News.Sina.com.Cn
来源: n.sinaimg.cn

   文章一 

   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会找下去

   陈永泰 老了。

  他今年70岁,身子骨不灵便了,耳也背。好几次打电话联系,他都在为老伴的病四处求医问药。直到不久前,我们终于见到这位连续7年寻找烈士遗属的老先生。

  每当提起进藏先遣连的故事,陈永泰总有说不完的话。1950年8月,进藏先遣连孤军深入藏北阿里。作为进藏先遣连的一员,陈永泰的父亲陈忠义进藏后就音信全无。直到1963年,陈永泰才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

  2009年11月,陈永泰在出席一个纪念活动时,听人说了句:“进藏先遣连其他烈士的家属估计还不知道亲人牺牲的情况。

  回到家中,陈永泰打开进藏先遣连的纪录片,将片中出现的天水市5个县区12位烈士的名单与1994年版的《甘肃民政志》中的烈士名录进行对照,结果只找到了与烈士“陈洛元”音同字不同的“程罗院”一个人的名字,其余均未找到。

  他通过联系进藏先遣连指导员李子祥了解到,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很多烈士直到牺牲,都没能留下准确的名字和家庭地址。当时进入阿里的后续部队曾派了3名战士给新疆军区报送文件。途中,这些文件全被山洪冲走了,其中就包括进藏先遣连牺牲人员的名单。

  由于战争和部队整编等历史原因,直到1972年,当时还健在的七位进藏先遣连老兵,才以回忆的形式,整理出了一份烈士名单。由于年代久远,这份名单并不完全准确,导致有的烈士家属迟迟没有收到亲人牺牲的消息。

  “一定要给烈士遗属一个交代!”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进藏先遣连烈士遗属的漫漫征途。

  辗转联系,在南疆军区的帮助下,陈永泰先后找到《进藏英雄先遣连人员名册》、《进藏先遣连在阿里牺牲的人员花名册》。陈永泰依据这两份名册,又与《挺进阿里》、《进藏英雄先遣连》等书籍中出现的烈士名单进行了对照,终于掌握了相对比较准确的进藏先遣连烈士名单。

  烈士刘好学,资料上显示籍贯为甘肃庆县伏家镇刘家庄。陈永泰查遍了甘肃所有县,没有一个叫庆县的,后来他将范围扩大到乡镇,经过反复核对,最终判断庆县应为徽县。然而,仅徽县当地就有3个刘家庄。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陈永泰托人四处打听,终于在2010年5月26日与刘好学的侄子刘建取得联系。

  寻找烈士霍廷俊遗属的过程同样艰难。烈士霍廷俊是甘肃天水人,但名册上没有具体的居住乡村名。而解放初期的天水县包括现在的秦州和麦积两区,有30多个乡镇,人多地广,根本无从找起。

  细心的陈永泰发现,霍廷俊烈士的“”姓在天水地区比较稀少。他查资料、翻地图,最后在麦积区找到了三个“”姓村子。他就以此为重点,开始逐村走访、排查。

  2011年8月3日,陈永泰在甘谷县大石乡集镇,无意间遇到了一位在这里开书画装裱部的霍亚兵,他是麦积区(原天水县)琥珀乡霍家沟村阴坡8组人。家长里短、互致寒暄,临别时,陈永泰请他帮助打听一下他们村有没有霍廷俊的亲属。

  没想到,当天晚上9点左右,霍亚兵给陈永泰打来电话说:“你委托寻找的霍廷俊,我父亲说可能是我的二太爷……”陈永泰当即向霍亚兵要了他家里的电话号码,并向他父亲了解情况,这才确定了他们的烈士遗属身份,并及时向他们转达了霍廷俊烈士的牺牲情况和安葬地点。

  陈永泰寻找进藏先遣连烈士遗属的行动逐渐为人所知,也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部队、媒体等相关单位的支持,很多社会热心人士也自愿提供帮助。

  经过部队、地方政府以及好心人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陈永泰已先后跨越了山东、山西、河南等6个省22个市(县),与33名烈士家属取得了联系,另有29名烈士的亲属还没有找到。

  进藏先遣连指导员李子祥在87岁时逝世。临终前,他再三叮嘱陈永泰:要把寻找烈士遗属这件事坚持下去,给烈士一个交代,给烈士亲属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

  每找到一名烈士遗属,就是帮助了一名烈士魂归故里。如今,南疆军区寻找烈士遗属的行动依旧在进行,陈永泰老人寻找烈士遗属的行动依然在持续。他说:“英雄虽然逝去,但不应被遗忘。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会找下去。

   文章二  

   团 圆

陈永泰的老伴常年卧病在床。要找到进藏先遣连的烈士遗属,需要查阅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为了方便照顾老伴,他往往把小桌挪到老伴的床头核对各类信息。 陈 明摄
 

  寻找,寻找,寻找……

  这个简单的动词,对于70岁的陈永泰而言,将毫无悬念地贯穿一生。

  2010年,在西藏阿里狮泉河烈士陵园,陈永泰终于“见到”自己苦苦寻找的父亲——长眠在阿里高原的烈士陈忠义。

  陈忠义牺牲时,年仅34岁。如今,他的儿子陈永泰已满头白发。那一刻,在这座位于世界之巅的烈士陵园里,这对失散了半个多世纪的父子终于“团圆”。站在烈士陈忠义墓碑前,陈永泰“一下子感觉到好像父亲就把我抱在他的怀里,我在哭、他在哭”。

  白头皓首,阴阳两隔;千里坟茔,无限凄凉。那一天,儿子终于找到了父亲,父亲终于“见到”了儿子。

  团圆,这个寻常人们拈手可得的幸福,在这种特殊的场景中,深深触动着现场每一个人的心弦。

   共产党最后把他定成好人还是坏人

  陈忠义1947年当兵。那时,陈永泰还不到半岁。

  征战四方,陈忠义与家里保持联络的主要渠道就是写信。

  1950年8月1日,陈忠义给家里寄来了最后一封信,来信地址是“新疆于田县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骑兵师二十三团一连”。

  在那封信里,这位3岁孩子的父亲充满了对光明前景的深深期许:“我们即将开往西藏,解放那里的穷苦老百姓,家里暂时不要给我写回信,去信是收不到的,等我们胜利后再给家里来信。

  此后,陈忠义便杳无音信,留给家人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深深思念。

  世事本就艰难,家里缺了陈忠义这个顶梁柱,孤儿寡母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陈永泰三、四岁的时候,看到别的小孩子都是爸爸带着玩,便回去问母亲,为什么自己没有爸爸。母亲很认真地说:“你爸爸当兵去了,你等着,他会回来的。

  “你等着,他会回来的。”这既是陈妈妈对儿子的承诺,也是她给自己的一种鼓励。

  陈永泰家在甘肃甘谷县,十年九旱,粮食常常不够吃。但每当小麦收获,母亲总是先交足公粮。她对年幼的陈永泰说:“那是交给你爸爸打仗吃的。

  陈永泰的母亲是文盲。为了能找到丈夫陈忠义,她拼力供陈永泰上学读书,希望他长本事了能找到父亲。为了凑学费,她爬到高高的杨树上砍树枝,卖柴换钱……

  极度的贫困未曾压倒孤儿寡母那颗等待的心。

  1962年,陈永泰15岁。一天,他看见母亲一个人在屋里,呆呆看着父亲陈忠义发来的信。这些信,她小心翼翼地收藏了十多年。显然,她又在思念远方的丈夫了。

  目睹此景,懂事的陈永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父亲找回来,让全家团圆。决心既定,陈永泰便想到了给国防部写信。没有信纸,没有邮票,陈永泰悄悄把柜子上的铜环拆掉卖钱,最终将寻找父亲的信发了出去。

  后来,陈永泰每到集市,都会到邮局看看有没有回信。1963年10月,他终于收到了一封写着“陈永泰收”的信。这封信,是从南疆军区政治部发来的。

  苦苦找寻,终获回音,激动不已的陈永泰竟一时不敢拆信。犹豫再三,陈永泰终于颤抖着打开了那封信——父亲陈忠义早在进军西藏时,便于藏北扎麻芒堡地区牺牲了。

  噩耗突来,陈永泰伤心不已。苦苦寻找,他没想到日日思念的父亲早已不在人世。

  陈永泰担心母亲得知消息后会悲伤过度,就请乡村医生一同前往家中,再把信念给母亲听。

  陈妈妈非常平静。信件读完后,她只问了一句:“共产党最后把他定成好人还是坏人?

  陈永泰说:“是好人,是解放西藏的人民功臣。”陈妈妈听了,喃喃地说:“是好人就好,是好人就好……

  过了一段时间,母亲亲自操办了陈忠义的祭奠仪式。她请人写了一篇很长的祭文,详细地叙述了她把孩子抚养大的过程,诉说了她思念陈忠义的点点滴滴。祭文读完的时候,母亲一下子哭了,一声声抽泣,肝肠寸断。

  13年的等待,终于尘埃落定。陈妈妈用这个仪式,寄托了哀思,同时也给丈夫陈忠义,做了一个圆满的交代。

  1980年,陈永泰的母亲去世。

   最惨烈时,进藏先遣连一天举行了11次葬礼

  自从获悉父亲陈忠义牺牲的消息后,陈永泰便将“阿里”死死地刻在了心底——那里,是父亲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牺牲后的埋葬之地。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0年,陈永泰才第一次有了去阿里祭奠的机会。

  但天公不作美,阿里大雪封山。陈永泰不甘心。在乌鲁木齐的一个十字路口,他点燃了自己带来的纸钱。冲着阿里的方向,他忧伤地说:“父亲,由于大雪封山,儿子这一次见不到你了……

  那次新疆之行,陈永泰见到了一位新疆军区的老首长。当得知陈永泰是进藏先遣连烈士的儿子之后,他动情地拉着陈永泰的手,说起了进藏先遣连的故事:

  先遣连进入阿里以后,因大雪封山,物资供应极度困难,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当时,新疆军区紧急组织补给运输,经过一百多天的艰难跋涉,付出了沉重代价,却只给先遣连送去了3斤食盐和7个馕饼。如今,从直升机上看当年的补给路线,群山深处那些死在路上的牦牛尸骨,依稀可见……

  在那种极端环境下,进藏先遣连先后有63名官兵长眠在阿里高原。最惨烈时,进藏先遣连一天举行了11次葬礼,有的战士刚埋葬完战友,就倒在了返回的路上。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五星红旗插在了藏北高原。

  为表彰官兵们的英雄壮举,原西北军区为进藏先遣连官兵每人记大功一次。自1927年我军建军以来,进藏先遣连是唯一一支每人记大功一次的建制连队。当年,毛泽东主席听了十八军政委谭冠三的汇报后说,“他们威震印巴东南亚”,又一连说了三个“盖世英雄”。

  听了如此壮怀激烈的故事,陈永泰更加坚定了祭奠父亲的决心。2010年,63岁的陈永泰在部队帮助下,历时两天一夜,终于来到了阿里狮泉河。那里,就是他的父亲——烈士陈忠义埋葬的地方。

  由于阿里地区海拔高,空气中含氧量低,再加上陈永泰年龄大,部队领导怕陈永泰吃不消,就劝他先休息下,隔天再去祭奠。

  59年的寻找,59年的等待,陈永泰觉得自己一刻也等不起了。部队领导拗不过他,便陪着他去烈士陵园祭奠。

  进入狮泉河烈士陵园,陈永泰激动不已,不停念叨:“我终于来了,我终于来了……

  走到父亲陈忠义的墓前,陈永泰把母亲的遗像放在了陈忠义的墓碑座上,象征着父母的团聚,也代表着一家人的团圆。

  墓前,陈永泰深情地读了事先准备的祭文,详细说明了家里的种种情况,请长眠在阿里高原的父亲陈忠义放心……

   愿每一个英魂都能回家

  陈永泰与父亲陈忠义的“团圆”只是一个开始。

  2009年11月,陈永泰应邀出席了“孔繁森同志殉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有一位曾经在阿里工作过的同志对他说:“你找你父亲那么不容易,进藏先遣连其他烈士的家属估计还不知道亲人牺牲的情况。

  这句话引起了陈永泰的思考:因为先遣连大部分烈士牺牲在藏北无人区,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根本没有办法及时通知烈士家属。

  思来想去,陈永泰便决定去寻找其他烈士的亲属,想让他们也知道烈士的情况,让他们不再像自己一样遭受那么多年的煎熬。

  7年间,年近古稀的陈永泰如同大海捞针一样,千方百计寻访进藏先遣连烈士家属,备尝艰辛苦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目的只有一个——让遗属们知道这些烈士的归宿。

  最终,经过部队、地方政府以及好心人的共同努力,陈永泰已寻找到了33位烈士的亲属,但还有29位烈士遗属不知道亲人牺牲的情况。

  南疆军区寻找烈士遗属的行动依旧在进行,陈永泰老人寻找烈士遗属的行动依然在持续。

  寻找,寻找,寻找……陈永泰唯愿每一名进藏先遣连烈士的英魂都能回家,愿每一个烈士都能与亲人“团圆”。

   文章三

   烈士的亲人们,你们在哪里?

 

  我的父亲陈忠义是进藏先遣连的战士,1950年8月与家中通信中断。1963年,我向国防部写信,寻找到他的下落,原来他在1950年进军西藏时就已经牺牲了。1973年,当南疆军区给我家补发《烈士证》时,我的父亲已牺牲了23个年头。

  2009年11月29日,我应邀赴山东聊城参加“孔繁森同志殉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时(孔繁森与我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同眠在阿里狮泉河烈士陵园),发现时过半个多世纪,很多烈士家属还不知道亲人牺牲的情况。

  于是,我向部队有关部门写信反映这个情况。我的去信得到了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原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南疆军区首长的高度重视,南疆军区还抽调专人寻找烈士遗属。我也开始了寻访工作。截至目前,尚有29位烈士的亲属还没联系上。

  寻找之路,困难重重。据进藏先遣连指导员李子祥同志讲,1951年夏,部队曾派人向新疆军区报送先遣连烈士名册,但途中名册被山洪冲走了,现有烈士名册是1972年由几位先遣连老兵通过回忆整理的。所以,相当一部分烈士没有准确的家庭地址,有些烈士的名字都不准确。时至今日,很多烈士的父母及妻子(一部分未结婚)已经去世,现有儿女或侄儿侄女以及孙子辈对亲人没有印象,这些都增加了寻找烈士遗属的难度。在寻找烈士遗属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原西北军区在1954年12月29日给李怀珍烈士家补发的病故革命军人通知书,落款署名为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习仲勋。而其他很多烈士家属都没能收到这样的正式通知。

  现在,我恳请广大的读者朋友们,留意进藏先遣连烈士的信息,一起寻找他们的亲属。希望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让英雄们漂泊了60多年的英灵早日魂归故里!我拜托大家了!如有信息,可以和我联系,我的电话为13893888268。谢谢大家了!

  (王雪振整理) 

  [进藏先遣连]

  1950年2月,遵照毛泽东主席“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的号令,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抽调汉、蒙、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7个民族136人组成进藏先遣连,于同年8月1日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向西藏进军。最终,该连跨越昆仑山脉,孤军挺进1000多公里,穿越生命禁区,以牺牲63人的代价,将五星红旗插在了藏北高原。为表彰进藏先遣连的功绩,原西北军区于1951年1月30 日电令授予该连“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初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