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整合资源构建社会化扶贫大格局

29.04.2014  10:12

记者 潘嘉文

  走进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新村,800亩红心猕猴桃长势正旺,翠绿的叶子随风摇曳。

  村民何淑英正在自家的猕猴桃园里除草,2012年,她在公司的带领下,新植了4亩红心猕猴桃。“今年就能挂果,明年进入丰产期,丰产时,我这片猕猴桃能收入7万元。”何淑英指着眼前一片翠绿的果树苗,喜滋滋地说。

  2011年,通江县引进个体老板投资成立了通江县川巴林农开发有限公司,带领沙溪镇、诺水河镇、板凳乡等地村民种植红心猕猴桃,共同增收致富。

  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整合资源扶贫,是巴中市推广社会化扶贫的有力抓手。

盘活社会资源定点帮扶

  在推进社会化扶贫工作中,我市专门制定了市级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主要内容和考评细则,采取强推硬逼,要求各帮扶部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帮扶村制定一套发展规划,帮助贫困户新建或改建一处住房、发展一个稳定增收项目、培育一名非农产业工人、健全一套保障措施,确保帮扶工作点对点、实打实。同时,我市有效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红十字会、侨联等群团组织、驻外办事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利用他们的资源和影响力,动员组织市内外的知名企业和爱心人士与农村特困户“结对子”,面对面帮扶。

  “我们还在征得贫困户同意的前提下,建立援需信息库,让有爱心的组织、企业、个人与贫困户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对接、自主确定帮扶项目。建立金融参与扶贫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激活农村居民现有存款和现有产权,促进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金融产品向农业拓展。”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办公室主任胡泊告诉记者。

  平昌县的“金羊爱心行动”是该县坚持社会化扶贫的一个典型。

  平昌县在五木乡红山村、石马村、高峰乡东升村、元山镇复兴村、得胜镇丰收村、镇龙镇土船村等贫困村开展社会化扶贫试点,根据国家司法部、社会爱心人士、企业捐赠资金意向及贫困户发展需求,逐村到户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在“金羊爱心行动”中,每个村利用捐赠资金首先发展几户养殖户,第一年养殖山羊的贫困户待山羊下崽后捐赠两只羊崽给村委会,由村委会发放到本村其他贫困户进行爱心帮扶传递,带动全村贫困户整体脱贫致富。

  平昌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先后向170户(685人)贫困户捐赠了300余只山羊。养殖一只母山羊,每年可产小山羊4-6只,养殖一年可达到30-45公斤,按照目前市场平均价40元每公斤计算,减去每只山羊养殖、防疫成本550元,每只可获得纯利润650元,每户养殖4只母山羊年可获利近万元,三年内就能脱贫致富。

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反哺家乡

  通江县广纳镇是通江县实施社会化扶贫的示范村。

  近年来,广纳镇树立大扶贫理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大格局体系。在掌握和摸清在外创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后,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致富不忘家乡、回馈家乡、捐资助困,同时给他们搭建回乡创业平台,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先后有20多个企业和个人共为家乡捐助和投资项目资金近4亿元。

  在政府投入广纳镇较大的扶贫和产业项目中,社会投入项目资金占总投入的74.7%,社会人士无偿捐助资金占12.2%。社会资源极大地促进了该镇扶贫事业的发展。

  广纳镇在外创业人士、深圳燕加隆集团董事长何贻信于2010年至2013年为广纳镇无偿捐助建设资金680万元:捐资500万元修建硬化村道路,捐资60万元解决400余人饮水问题,捐资30余万元解决了村社低压线路及变压器安装,捐资40余万元修建居民院户路,连续三年资助当地贫困户20户,每户每年5000元。

  广纳镇在外创业人士杨胜从最初捐资20万元给石墩子村每个农户赠送三袋化肥开始,又陆续捐资15万元修复水毁村道公路,资助本村四个大学生每年1.5万元,2012年,他又捐资近500万元修建了石墩子村花园式小学,还倡导出资建立了村小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教师,先期到位20万元。

引进企业带着农民赚

  通江县川巴林农开发有限公司由浙江人李兴标出资在通江县成立,该公司在通江农村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的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链条。成功构建了“一心(沙溪镇王坪村示范基地中心)、两线(诺江镇-新场乡、广纳镇-三溪乡)、三片(胜利乡、板凳乡、芝苞乡)”产业发展格局,采取“公司建示范基地,基地引导大户,大户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上述乡镇建立产业基地,规模化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公司建成示范基地3300余亩,引导种植大户28家。

  在公司的带动下,胜利乡种植大户杜霜红种植了8亩红心猕猴桃。公司为其提供种苗、技术,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包回收包销售,种植收益公司与杜霜红三七分成。

  “这些果树2016年能投产,丰产期按每亩三千斤算,每斤市价8元,总收入就近20万,给公司交3成,我还能收入14万。以前靠自己种粮食,这个收入想都不敢想。”杜霜红说。

  “在龙凤场乡带领村民种植核桃和林下中药材的巴中卓轮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通江县川巴林农开发有限公司一样,都是政府搭建创业平台,个体老板投资兴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是社会化扶贫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盘活社会资源、促进村民脱贫增收致富上作用十分明显。”通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万学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