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团市委整合社会资源 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18.11.2013  21:13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马春莲)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出农村,走到城市打工,将年幼的孩子留下并托付给亲戚,或者由爷爷奶奶代管;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在上世纪末就已出现,几乎所有的人都说,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缺少亲情和温暖的,没有父母指引的成长是孤单和危险的,但就在我们身边,留守儿童群体却是一路扩大。

  “看电视没人陪,聊天没人聊,到处只有我一个人的影子……”“我想要一个洋娃娃,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逛逛超市……”许多留守儿童只能在日记本里与孤单对话。“孩子出现两个极端,要么特别懂事,要么特别难管。”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小学校教师王小英认为。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而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他们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几乎为“”,孩子在学习上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生活是很糟糕的。大人们挣的钱大多用于储蓄,想着以后回家乡盖楼房、进城镇生活,日常生活中非常节俭,用于孩子生活上的少之又少。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备受父母呵护;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维持温饱。他们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硬“”。在农村里,留守儿童稍大一点的就不得不加入劳动者队伍,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

  面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状,团市委几经探讨、几经研究,想方设法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去关爱他们、帮扶他们。快乐学校、亲情大讲堂、圆梦行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一项项措施、一次次行动、一份份真爱,尤如冬日里的一道暖阳,映照在留守儿童的身上,温暖在他们的心上。

   一万个圆梦心愿

  “我想得到一个DVD,这样就可以自己学习舞蹈了。”当翠屏区李端镇中心校一年级的胡昌艳歪歪扭扭地在学校发的心愿征求表上写下自己愿望时,压根没想到会有真正实现的一天。同样的,兴文县石海镇红军小学三年级(1)班的陈栩锋也没想到,冬季来临,身边突然多了一个关心自己的“姐姐”,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自己打电话了,爷爷还会为自己表演“挤芦笙”绝活……团市委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组织实施“心语新愿?爱心圆梦”活动,认领实现贫困留守儿童新年原望1万个。他们走进学校、社区和乡村,让志愿者、让“讲师”与留守儿童“零距离”接触,帮助他们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依托广大农村学校,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关爱阵地,组织发动志愿者广泛参与;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基本实现“一对一”帮扶结对关爱。而胡昌艳和陈栩锋就是这些活动的受益者。过去,陈栩锋是一个孤僻,极端缺乏与人沟通能力的留守儿童。父亲陈明能常年在广州打工,母亲也在外务工,在志愿者刚接触他的时候,表现得异常奇怪,完全不能与人交流,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也时常受到其他人的欺负,甚至挨打。志愿者将情况通报与其父母、爷爷奶奶后,定时家访、定时辅导、定时关爱,并动员大家一起加入到转化大军中,想方设法帮助陈栩锋;还动员班上的小朋友们,主动和陈栩锋做朋友、玩游戏。“孩子爱学习了,也爱说话了,感谢志愿者长期的‘一对一’帮扶,让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进步。”每每说起孩子在今年的百般变化,在外务工的陈栩锋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

  “像帮助胡昌艳和陈栩锋完成心愿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每个孩子的心愿都不一样,我们有征求表和实施情况登记本……”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原计划的“一万个圆梦心愿”活动如今已经远远超出了,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助下,许多留守儿童“”实现了、孤僻的性格变化了、心灵净化了,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粗略计算,今年已整合社会资金近两百万元,为留守儿童圆梦心愿。

   别样的假日生活

  团市委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成立了“快乐学校”。“快乐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教师,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依托留守学生之家、农村中小学校、青少年宫等活动阵地,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等内容,通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陪伴农民工子女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亲情和快乐。

  江安县大妙中心校六年级的陈海梅假日里就是在“快乐学校”里长大的孩子。她父母在她刚出生40天的时候,就去了广州打工,两三年才回家一次。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没有文化,爷爷奶奶没有能力帮助她的学习,和孩子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只能依赖学校老师的管教。班主任白老师对陈海梅的印象是,性格怪异、没有好朋友;整天耷拉着脑袋,对任何人都不理不睬,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但自从参加“快乐学校”后,陈海梅像“”了个人似的,现在开始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也乐于和同学们交朋友了。“我喜欢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讲故事、陪我谈心,和我一起唱歌、跳舞……”陈海梅说,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还教她用电脑和爸爸妈妈视频通话,感觉到世上有好多神奇美妙的东西,心里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梦想”和期盼。

  “在对务工父母技能培训中,针对留守学生亲情缺失、自护教育和权益维护等问题,增加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内容,发放《亲子手册》读本,开展亲子互动体验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亲情大讲堂。”团市委还积极与驻外团工委和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内外互动,组织家长和留守儿童参加写一封亲情家书、进行一次视频通话、参加一次“亲情团聚”冬令营等活动。2010年,团市委、市关工委在高县文江镇和庆符镇确定了一个村(社区),以试点的形式利用夜间或农闲时节举办“家长培训班”,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为壮大培训班力量,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家长培训班”名誉校长,村主任担任校长,各队队长担任培训班班长。通过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市11个区县、176个乡镇建立了“家长培训班”,通过组织留守儿童监护人集中学习,采用讲座和教师、家长座谈讨论等形式,向监护人讲解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宣传《家长行为教育规范》等家庭教育和养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方法。两年多来,全市共计开展“家长培训班”专题讲座1590余场,覆盖32万余人(次),有效促进了家校和谐互动,协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孩子,为学生营造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家校环境。

  10月份,宜宾市全面启动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11月,两个试点“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设计;而“快乐学校”和“家长培训班”填补了节假日里孩子孤独、无事可做的空白。走访慰问送温暖、家庭团聚送亲情、亲情大讲堂送关爱、快乐成长送帮扶等活动,在寒冷的冬季里给全市二十三万留守儿童送去了无尽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