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数字化时代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讨会

24.06.2015  14:30
            6月23日下午2点,数字化时代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讨会在犀浦校区图书馆二号报告厅召开。副校长冯晓云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教务处处长郝莉主持。

郝莉对此次会议的背景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大学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效率、教学方式、师生交流和指导支持方面的现状,从而提出了对慕课推动教与学的变革作用的思考。她针对“翻转课堂”需要什么?在线学什么?课堂上做什么?质量保障如何实现?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慕课建设和数字化教材建设。

数学学院副教授潘小东以“数字化时代的课程改革——关于微课和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为题进行报告。他谈到,网上曾经有“拒绝手机入课堂”的标语,也曾有新闻报道了某高校主动开放免费Wifi,供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样两种反差现象其实说明了一个时代性问题: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才刚刚开始。在这样的时代中,数字化也成为了一种浪潮,具有强大的能量,值得我们去眺望。在政策指引下,微课来了,孩子们放下了沉重的书包,换上了电子书包,由造纸业带来的污染和浪费也在减少。韩国在今年甚至已经宣布取消纸质教材。关于数字化的能量,潘小东以密涅瓦大学为例,引入了对大数据和云教育的介绍,并认为密涅瓦大学是一个有真正大学资源的在线教育平台。最后,潘小东眺望未来,认为在这样一个教育系统全面改革的时代,我们应该参与进去,而创意则成为最核心的内容,并以“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的名言结束发言。

国家教学名师、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吴鹿鸣结合他本人录制慕课课程的经历,作了关于“中国大学《机械设计》MOOC课程反转实践”的报告。他认为我校抓住了机遇,主动迎接课程改革深水区的挑战。同时,他认为我校慕课课程建设起步早,机械设计慕课为西部高校第一门。本学年,我校接受慕课课程的人数已经突破万人,充分显示慕课的“M”(Massive)特性。他谈到,一门慕课课面向人数众多,少则千人,动辄上万人。而“M”的特性则由两个“O”来支撑,分别是“Open”和“Online”,慕课的核心则是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先进课程平台。吴鹿鸣结合实际数据,就慕课的顶层设计,创新MOOC的教育理念等特征做了进一步展示。

国家教学名师、力学与工程学院龚晖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交大“慕课”的观点,并对交大在120周年之后的华丽转身表示期待。他提出,在“慕课”时代,所有人都被赶到了起跑线上。“慕课”的优势体现在五个方面:教学资源精品化、教学资源精细化、教学过程个别化、教学过程互动化、作业批改智能化。他提出了对“慕课”的两个疑问: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不会失控?考试成绩会不会不可收拾?在进行试点工作总结后,他提出了更为关键的问题:学校还要老师吗?当老师努力进行“慕课”试点,是否在自掘坟墓?他认为,交大即使不做“慕课”,也不能阻止他人做“慕课”,更不可能建一道防火墙阻止学生不用“慕课”。他引用李嘉诚的一句名言来证明得“慕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鸡蛋如果从外部打破,那是一种食品;鸡蛋如果从内部打破,那是一种成长。

建筑学院张宇老师分享了自己虽美式教学“研讨课+现场课”在交大的两周实践的经验。在每周五晚上近两个小时的讨论课上,同学们以案例分析为主,逐一发言。他认为,讨论课的要点在于要控制和要克制。要有对学习者、对研讨主题、对现场地点的控制,要有对研讨课内容、授课者的克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对于持续周六一整天的现场课的反馈,则普遍认为这是最好的一次实践学习体验。因此,张宇以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最后,冯晓云作总结讲话。她指出,怎么让教师的“”让学生获得更多是一个亟待思索的问题。在6月29日即将召开的人才培养推进大会上,她将会就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做进一步解说。

      各学院教师代表参加这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