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还社会以井然面目

05.12.2013  14:55
核心提示:伯母戕婴 亲情撕裂亟待社会自救   备受关注的11?24上海松江婴儿失踪案27日告破,嫌犯是孩子伯母雷某。经警方审讯,雷某交代了

伯母戕婴 亲情撕裂亟待社会“自救”

  备受关注的“11-24上海松江婴儿失踪案”27日告破,嫌犯是孩子伯母雷某。经警方审讯,雷某交代了因家庭纠纷导致心理失衡,于24日9时许将婴儿杀害并藏匿于洗衣机中的犯罪事实。在网民们发出“感谢伯母不杀之恩”的悲怆调侃时,更多的网友在愤慨:不论对错,对孩子下手都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又是“家庭纠纷”又是“心理失衡”,《郑州晚报》解读这起由家庭利益分配所引发的人伦悲剧,“折射出乡土秩序难以克服宗法文化的黑暗面”,“一只脚迈进现代社会的我们,另一只脚仍深陷传统社会的泥沼”。

  须知,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人伦关系中,亲情往往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安全壁垒。只是,现实残酷。梳理近段时间的家庭悲剧,在山西的伯母“挖眼”案、上海的伯母杀婴案、台湾的伯母“盐杀”婴孩案中,屠戕婴孩的悲剧均源自成人世界的矛盾纠葛。当基层社会的情感底盘被一再割裂,“无辜的婴孩都成为成年人矛盾仇恨的出气筒、牺牲品”,种种个案背后的深层“病源”是不该被忽视的。

  评论员殷建光提醒:我们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不仅带来物质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思想情感的变化,但是原来的传统的亲情道德文化制约机制已经逐渐失灵,旧的失灵,新的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问题。

  “莫再让下一个‘伯母’不知不觉变成杀人恶魔,而使又一个孩子成为亲情蜕变下的牺牲品”。《法制日报》将屡屡被“黑”的“伯母”喻作是某类人群的缩影,他们是“缺乏普及教育和家庭关注”、“生存压力过大”、“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来到城市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极易成为游走在城市与乡村、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边缘人”。《潇湘晨报》评论员高亚洲认为,这些悲剧并不能上升到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标签,但是人伦悲剧背后,的确勾勒出一个迷失方向的乡土中国。

  “边缘人”的“底层崩溃”将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难以治愈的创伤,“可怕的不仅仅是灾难的发生,而是整个社会在灾难面前的束手无策”。亲情的撕裂,以“互伤互败”为代价,亟需社会属性的“黏合剂”。在亲情易于疏离的当下,学者孙立平曾大声疾呼要“重建社会”,尤其提到要重新激发社会秩序的力量,即动员社会的力量进行“自救”。

  《春城晚报》强调,有必要摒弃“家事不可干预”的呆板认知,构筑积极型的社区调解、适度干预机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总之,社会要“自救”,就要给底层民众的负面情绪释放创造一个合理不逾矩的宣泄出口,用互爱来填充被暴戾挤压下的真空地带。

   彭浦夜市 强力取缔恐难一劳永逸

  上海闸北区的彭浦夜市声名在外,被称为“彭浦新村的南京路步行街”,但近日却曝出其占道经营,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直接导致了8条公交线路晚间绕道行驶,媒体称这是“上海首次因乱设摊、乱停车逼迫地区公交线路整体改道让行的事件”。

  彭浦夜市存在十余年,如此长的生存时间印证了其顽强的生命力,也反映了强烈的市场需求。不过,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是为底线。上海媒体网友“宣克炅”以“破窗效应”解析彭浦夜市的遗患,当职能部门协调无力最终只能让公交改道后,会给所有违法者“执法部门软弱、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进而导致大规模、连锁性违法行为,“当‘窗户’越破越大呈燎原之势再去执法,执法难度大大增加”。

  28日,当地职权部门对外确认彭浦夜市是非法无证市场,原本设立的夜市临时疏导点已确定取消,无证无照的流动摊贩将被取缔,整治范围包括街道整个辖区内。对此,“@新民晚报新民网”有些许愤愤然:夜市税不多,却是百姓喜爱的生活方式,百姓更需要政府去管夜市而不是关夜市,从“管不住”变成“懒得管”,可不是上海应有的城市管理水平。

  彭浦夜市事件发生以来,虽争议不断,但舆论大致达成了“必须管”的共识。待解的难题则集中于管理模式和细节层面,是堵还是疏?是“还路于民”还是“还民以市”?

  “夜市是吃货和游客的乐土,休闲者的歇脚地,都市活力的名片”,《解放日报》直言管理症结,“夜市能否点亮城市的夜,于治理的考验,远超过旁观者理想化的简单思维”。

  网络讨论中,不少网民都以香港、台湾等地的招牌夜市作例照,为上海夜市发展指点迷津。公安网友“曹华110”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夜市也可以成为一道风景线,“不过这需要各种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坚持不懈的管理”。

  作者“方翔”在《新民晚报》刊载评论《夜市管理,借鉴台北》,明确建言“疏堵结合”:“有些地方一定要‘严格堵’,特别是在影响周边市容、居民休息的问题上。有些地方也需要‘有效疏’,在管理摊贩时要有人情味,强调理性,满足人们餐饮方面的需求”。

  上海是老牌的市民社会,热闹的夜市排档属于市民社会的消费产物,应该尊重。夜市问题就像 “跷跷板”,一边是市容一边是民生,需要合力求解。能否让“夜市经济”进入发展正轨、找到夜市文化和城市管理的平衡点,是直接影响社会大众的发展难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平衡智慧。

  “一关了之?还是优化管理?不要匆忙给出答案”。如今的强力取缔只是突击式地让“彭浦夜市”短暂消失,尚未有根治。从舆论反馈看,“管不了就关”的官方应对显得诚意不足。可以料想,只要市场需求、民生吁声尚在,只要管理部门未将夜市管理写上制度化的日程表,类似“逼走公交”的夜市乱象还会预见性出现。

  不折腾,就不该再让下一个“夜市”陷入“一旺就乱,一乱就关”的尴尬怪圈,不能“让夜市的‘历史’遗留成管理的‘问题’”。而让“夜市经济”焕发新生,需要管理层面的睿智和胆识,这绝不是某时某块的区域性问题,必须从整个城市的发展高度加以考量。

   “上马”开跑 大上海的全民狂欢

  12月1日, 2013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在外滩陈毅广场鸣枪开跑,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0名选手参加比赛,规模空前。整个城市的奔跑热情,还推升了申城的网络温度。监测显示,新浪、腾讯两大微博平台当日的讨论数过35000条,相当于每一位跑步选手都发送了微博。与北京马拉松赛中“故宫城墙小便”等的负面舆情不同,除了呛人呼吸的PM2.5外,“上马”赛事本身的舆论反馈多为积极正面。

  跑步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方式,风靡全球。2013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主题是“奔跑的城市,市民的节日”,可谓只要快乐,各取所需。事实上,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中,除了部分专业跑手是为争夺竞技成绩外,更多的还是秉承娱乐精神的嘻哈搞怪者和“重在参与”的普通市民。在“上马”的大舞台,除了小萨马兰奇(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之子)、李毓毅(上海市体育局局长)等“明星跑友”,还有米老鼠、愤怒的小鸟、奶牛、烤串大叔、秦俑、圣诞树、皮卡丘、超人等搞怪选手,悉数上场,好似狂欢。

  “@中国新闻周刊”评价:与其说上海马拉松是一场长跑比赛,不如说是一个“城市的盛会和人民狂欢节”。专业选手冲击奖牌;马拉松爱好者挑战极限,发现全新的自己;当然也有人在赛道上压马路,扮鬼马博上镜;推着婴儿车的爸比妈咪们也要来炫一下。尽情展示自己吧,不为成绩只想跑出生活的态度。

  “当你抱怨没有鞋子的时候,有的人甚至连脚都没有,你还要发牢骚么?” “上马”带来的运动热情,不仅激发了万人欢闹的娱乐精神,还传递出感动网络的正能量。曾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后奔赴雅安地震现场当志愿者的舞蹈老师廖智 ,戴着假肢,参加了五公里健身跑。当她参跑的照片被抓拍上网后,网民们盛赞其为“上海国际马拉松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网友“LinSoff”留言,“好漂亮的姑娘,好励志的新闻”,网友“忧郁的小王子go”则感叹:经历过生死才会知道活着本就是伟大而幸福,承受过最沉重的苦难才能为拥有幸福而歌唱。

  除了跑步运动员,志愿者、安保人员等的工作也被舆论看在眼中,尽管今年参跑人数较往年有明显增多,但截至比赛结束,没有发生影响比赛的案(事)件,申城承办大赛的硬软件服务能力展露无遗。此前,“上马”组委会一位官员接受媒体采访的回应,反映了大上海的十足底气——“比赛当天我们将增加起点、沿途的安保、医护力量和医疗急救设施,包括保安人员在内的警力,从去年的4000余人扩充至6500人。救护车从去年的16辆增加到19辆,医疗志愿者从去年的160人增加到200人。组委会还为每一位参赛者和所有工作人员购买了保险。”

  在马拉松赛道上,每一滴汗水的不同滋味。“@警民直通车-上海”总结:奋勇争先的选手+后援保障的志愿者+美丽“冻”人的啦啦队+时刻待命的医务人员+值守6个多小时的警察蜀黍=成功的2013上海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