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内藏产品“广告”:古丝绸之路众多织锦来自蜀地

12.08.2015  10:28

 

彭山绫

西川织成锦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吴晓铃)古丝绸之路上的众多织锦来自四川——这一判断近日再获有力证据。据刚刚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给敦煌研究院的“敦煌遗书”电子版显示,一卷文书明确提到了“西川织成锦”、“彭山绫”等说法,以确凿的书面证据证明,在中华文明对外交往史上,作为中国锦类先驱的蜀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敦煌遗书为蜀锦“代言”

今年4月26日,法国国家图书馆同意将馆藏敦煌遗书的电子版交付敦煌研究院进行非商业的学术研究。蜀锦研究专家王君平和四川蜀菁馆馆主钟明专程前往敦煌对法藏敦煌遗书进行研究,在其内发现了不少关于蜀锦的描述。

钟明介绍,法藏敦煌遗书中的P3644文书,是五代十国时期在敦煌经商的商人吆喝产品的“广告”。在其罗列的诸多货物中,一句“西川织成锦,红川锦,软锦,紫锦”的描述,以明确的文字证明丝路织锦出产自四川,“因为按唐时的区划,四川地区为剑南道统辖,剑南道分为西川道和东川道。西川为丝绸主产区,基本相当于益州地区(四川盆地以及汉中一带)的川西平原。此外,遗书还提到了至少3种以上的蜀锦名称,红川锦、软锦等均为蜀锦的分类。”记者在P3644文书电子版上看到,文书还提到了一些绫类丝织物,有以图案命名的“天马绫”、“竖角犀牛绫”,也有以产地命名的“彭山绫”。

王君平透露,最近几十年,新疆曾出土过印有“双流县”的联珠龙纹绮、钤有“益州都督之印”的衣物;现藏于日本的吐蕃文书也有“益州半臂”、“梓州小练”的记载。如今,敦煌遗书上的这个发现,与以上一起共同构成证据链,印证古丝绸之路的众多锦类等丝织物来自蜀地。

蜀锦兴衰与丝路密切相关

在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在形成时间、途经区域以及货物构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钟明认为,从敦煌遗书以及近年考古成果来看,均可证明蜀锦作为古代权贵专享的奢侈品,主要是从对外交往的官方通道——北方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输出。

王君平认为,北方丝绸之路的兴衰同时也在影响着蜀锦的发展。“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北丝路开通时,成都已是中国织造中心。而唐初,西域及波斯文化元素也通过丝绸之路导入蜀锦织造,创造出陵阳公样,成为唐时最流行的锦样并影响后世。不过唐代以后的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多为战乱所阻,此时海上丝路兴起并逐步取代陆地丝路,舶来的纬织技术以操作简单等优势取代了蜀锦为代表的经织技术,蜀锦才开始衰落。”

新闻链接

何为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指敦煌所出2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总数约5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只余8000余件。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何为红川锦、软锦、紫锦?

这只是一个古时敦煌小商贩根据织锦颜色、形态的一种直观描述,并非严格的学术命名。不过蜀锦中最有名的就是红色锦,因此蜀锦又叫蜀红锦。古时在敦煌,小贩把红色的川锦作为销售的最大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