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搬到成都啦!

01.12.2016  12:07

  一提起甘肃敦煌石窟,估计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来自人教版语文教材,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散文《敦煌遗恨》讲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前世今生。如果你对有着“东方卢浮宫”之称的敦煌石窟兴趣浓厚,12月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敦煌艺术大展就万万不能错过。

  12月26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特展(暂定名)”将在成博开展。首批来自敦煌的宝贝11月28日晚运抵成都,在成博连夜卸货。三辆卡车历经2000多公里的舟车劳顿,一共从敦煌运输过来了8个复原石窟,以及10件藏经洞文献、70件敦煌壁画、12件彩塑、20件绢纸画复制品、10件模制花砖、67件敦煌市博物馆藏秦至唐代文物。

  据成博典藏部副主任龚小雪介绍,8个敦煌复原洞窟将在成博平层约900平方米大的一号特展厅展出。这8个复原敦煌洞窟分别是西魏第285窟、盛唐第45窟、盛唐第320窟、中唐第25窟、中唐158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榆林窟西夏第29窟、元代第3窟。

  这8个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目前作为重点保护文物,基本未向观众开放。而这次送来成都参展,除了中唐158窟以五分之四的比例复制之外,其余洞窟都按照1:1比例复制,再现敦煌石窟的原貌。换而言之,即便是你打“飞的”奔赴敦煌,也未必能看到的窟室,未来3个多月就能在家门口一窥敦煌艺术文化的精髓。

  本次大展将持续至2017年4月10日。展览期间,敦煌研究院将派遣专业的石窟讲解团队为观众进行现场讲解,使观众能够进一步了解敦煌的艺术及历史文化。

  11月30日,文物还未开箱,记者查询了敦煌学相关研究资料,提前带您探宝,领略几个有特色的石窟。

   西魏第285窟:使用荷包的男供养人

  莫高窟第285窟是保存最完好、壁画绘制最精美的禅窟代表窟:方形覆斗顶窟形,西壁开三浅龛,中间塑主尊一身,两侧各塑一禅僧;南、北壁各开四个小禅室,洞窟中心有一低矮的小方台,其形制将禅修与殿堂及右旋礼仪的内容集于一窟之中。

  宝花图案代表着佛的“心相”,佛像上画有宝花的现象主要存在北魏、西魏时期,其中285窟数量最多。考察敦煌石窟中的30多个佛像宝花,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也非自然植物花卉写实,一些宝花将光线画成弯曲状,如西魏285窟东壁2铺说法图主尊的宝花。通过对佛像细部“宝花”的微观考察,可以看到敦煌佛像带有浓厚的艺术创作成分。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指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有趣的是,在敦煌壁画中,绘有不少荷包的图像,西魏第285窟北壁壁画就是其中之一,一群男供养人头裹平上帻小冠,身穿红、绿、黑色胯褶,腰系蹀躞带,脚登靴。最前一人的腰带小环下悬挂一椭圆形荷囊、短剑等物。从衣着分析,他们是鲜卑族地位不高的武官和士庶。

   盛唐第45窟:窟内塑像栩栩如生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南壁画观音经变,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

  这个洞窟最大的看点是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地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每个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不同。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

   中唐158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

  中唐158窟是莫高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此次以13.6米的长度、五分之四的比例再现涅槃卧佛。所谓涅槃窟,俗称卧佛窟、睡佛窟,是以涅槃像为主体的洞窟。涅槃窟整体的空间类似于棺椁的形状,主尊佛侧卧于正壁的横榻之上。主要体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时,肉身寂灭,入于涅槃的情景。

  中唐158窟卧佛是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又称涅槃像、睡佛,吐蕃时期所造,像身长15.8米、肩宽3.5米,为石胎泥塑。佛像头南脚北,横卧在长17.2米、高1.43米、宽3.5米的佛床上。他螺髻规整划一,面形端庄秀丽,右手平展,置于团花锦簇的软枕上,手托丰润饱满的面颊,睡态舒展安适,整体比例协调,面部表情刻划细致入微。

  这一切,既表现出了佛的慈祥端庄、大智大勇、沉着安祥和英气袭人的天姿,更表现出他在涅槃时从容不迫、心绪坦然,对生前的劳绩无憾,对未来的希望更充满信心,以及泰然而归的神态,全无濒临死亡前的痛苦和恋世之感。塑像身后充满悲哀气氛的大幅壁画,形成喧闹纷繁、动荡不安的戏剧性场面,与塑像形成鲜明对比,更烘托出释迦牟尼的超凡脱俗、圣洁高尚,实为不可多得的出神入化之作。

   晚唐第17窟:入选语文教材的藏经洞

  影窟,又称影堂、影室,指绘塑高僧真容的纪念性洞窟。影窟均附属于主窟,一般位于主窟前室或甬道两侧。洞窟面积大的也不过七、八平方米,小的则不及一平方米,平面均近似方形,顶部为覆斗顶或平顶,或盝形顶,正壁绘塑高僧像,其余壁面绘经行图或侍者、菩萨等壁画。最具代表的影窟是第17窟,即“藏经洞”,是吐蕃和归义军时期名僧洪辩的影窟。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写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藏经洞复原洞窟,也将与成都观众见面。

  一提起藏经洞,就不得不说一个小人物——道士王圆箓。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月二十六日,云游寄居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敦煌研究院编第16号洞窟)的积沙时,沙出壁裂,发现一个隐藏的附室。开启的时候,这个小洞窟内密密匝匝地堆满了成捆的经卷、文书、文物,从地面垒到屋顶,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这些文物的发现意义重大,与殷墟甲骨、明清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不过这些文物绝大部分经由道士王圆箓之手流失而出。

  从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献约在五万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还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它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等大量世俗文书。文献中除大量汉文写本经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婆罗谜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文字写本。目前,敦煌藏经洞文物分散保存于世界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博物馆中。而首批送来成都的敦煌文物中,最为珍贵的就是10份藏经洞文献原件,用不同民族的文字展示了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莫高窟元代第3窟:现存唯一观音主题洞窟

  莫高窟元代第3窟则是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全窟做成沙泥壁画,上敷薄粉,再绘壁画,洞窟虽小,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窟顶为覆斗顶,浮塑四龙藻井,四披画团花联泉纹图案。正壁(西壁)开盝顶帐形龛,龛顶画团花图案,四披画云头、回纹、卷草、联珠纹边饰,龛内两侧各画二观音菩萨,左侧的二观音像,披黄、绿二色袈裟,跣足立莲花之上,头戴花冠,饰巾帼,额窄颊宽,下颚丰肥,造型上稍有西夏遗风。右侧的二观音,披素白袈裟,踏白莲花,类似白衣观音形象。龛外账门两侧各画二观音菩萨,左侧的观音,头束高髻,戴花冠披巾帼,外罩紫边绡衣笼冠下垂,披巾宽阔,下着长裙大带,顿挫有力的线描富于变化。

  第3窟的壁画,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至此,莫高窟艺术创造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