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为我们见证——守护莫高窟的100对夫妻档
新华社兰州10月1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艳明 梁军)敦煌研究院荟萃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名声享誉世界。鲜为人知的是,在职的800多名工作人员中,有100多对是夫妻搭档。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把家共同安在了莫高窟。
选择敦煌
1963年,25岁的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从北京大学毕业。他们一个被分配到敦煌莫高窟,一个到了武汉大学。当时,樊锦诗答应彭金章,去敦煌3年就回来。
初次来到大西北,生活的艰苦远远超出了樊锦诗的想象。“炕是土的,桌子也是土的,坐的凳子全是土的。房顶是纸糊的,半夜会有老鼠掉在炕上。”樊锦诗说。
毕业分开一年后,彭金章千里迢迢来到敦煌看望樊锦诗。他发现恋人变了。“变土了,变成敦煌的人了。吃住都这么艰苦,哪像上海人?”彭金章说。
成家后,樊锦诗和彭金章过着劳燕分飞的日子。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樊锦诗选择敦煌了,并一个人在敦煌默默工作了23年。
最终,彭金章选择了妥协,放弃了他在武汉大学的事业,一家人在敦煌团聚。“按传统,女的跟男的走,但我选择跟她,又怕什么呢?”彭金章说。而樊锦诗则表示,像彭金章这样的丈夫,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岁月改变了两人的容颜,当年的青丝也化为满头华发。今年已经76岁的樊锦诗仍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矢志不渝地守护着敦煌莫高窟。“国家的命运决定着莫高窟的命运。国家强大了,我们的文物也得到保护了,特别有扬眉吐气的感觉。”樊锦诗说。
让莫高窟壁画走向世界
“50后”侯黎明在西安美术学院上学时与妻子娄捷相恋。1985年秋,这对新婚夫妻怀揣着当艺术家的梦想,相约来到敦煌研究院美术所临摹壁画。
有人问:“为什么选择敦煌?”娄捷回答说,“对我们搞绘画创作的人而言,只有历经艰苦的生活塑造,才可以画出想要的作品来。”
侯黎明对记者说,在不少同级毕业的校友眼中,他们夫妻二人相守敦煌,是令许多同学羡慕的浪漫之举。
30年过去了,侯黎明和娄捷已经成长为敦煌壁画弘扬事业的骨干,一个是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一个是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主任。他们临摹创作的一幅幅壁画作品,让沉睡了千年的莫高窟壁画走向了世界。
值得选择的地方
“晚上10点,整个莫高窟显得非常安静。天空布满繁星。当黄色的灯光打到崖壁上时,我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我发现这里真的是一个特别神圣的地方。”回忆六年前来到敦煌的第一个夜晚,28岁的许丽鹏难掩心中的激动。
许丽鹏和丈夫雷政广同属“80后”,两人在大学时期成为恋人。毕业后,雷政广赴成都某国企工作,而许丽鹏选择了地处偏远的敦煌研究院。
2009年国庆节,雷政广来敦煌探望许丽鹏。短短几天的逗留,竟让他有了意外收获。“和想象的偏僻与荒凉不同,来了才发现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很震撼。看到很多年轻人坚守工作,似乎找到了平静和充实,我想这是一个值得选择的地方。”雷政广说。雷政广最终选择辞去工作前往敦煌。
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后,雷政广先被安排在洞窟当实习讲解。让妻子许丽鹏没想到的是,丈夫对莫高窟的兴趣似乎比自己还浓厚,洞窟的博大精深让雷政广有些“着了魔”。那会儿,小两口下班回家后,许丽鹏下厨做饭时,丈夫会滔滔不绝地讲述洞窟里的故事。
“为五湖四海的朋友讲解莫高窟,把中国的文化艺术弘扬出去,感觉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雷政广说,守护莫高窟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
如今,许丽鹏已经成为一名洞窟数字化采集工作人员,雷政广负责数字展示中心的设备保障。伴随“数字敦煌”的投入运行,他们的工作成为莫高窟新时期保护利用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住在莫高窟。晚上一两点的时候,还会看到不少办公室的灯亮着。从一代代老前辈那里,我们感受到并汲取着守护莫高窟的不竭力量。”许丽鹏说。
雷政广和许丽鹏说,如果人们来到这里,体验到这里的艺术魅力和学术氛围,他们自然会理解两人的选择。“不是我们来到这里,而是莫高窟吸引我们到来。这里所有的眷恋和等待,都归根于敦煌莫高窟无穷的魅力。”(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