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专访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特等奖获得者蒋兴强
四川在线达州消息(记者 杨正波)近日,达州市作家蒋兴强获得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特等奖。记者了解到,“中国散文佳作”奖暨2014年《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是由上海文艺网独家领衔打造,有年度文学精神盛宴之称,日前已经出版发行。为此,记者采访了蒋兴强,了解到背后不为人知的创作历程。
转变写作风格
好散文应有多重艺术效果
据了解,此次获奖作品《老家那盘青石碾》是蒋兴强6年前写的一篇旧作。之前的一些散文,大多是写风景、心情和儿时的趣事,是一种心情或情感的宣泄,就和当下流行的游记、景观、小心情、零碎记事散文差不多,即或有写得厚重、够深度,意象也不错的散文,往往都忽视了一些珍贵的要素——那就是大散文的“点”在形分意联上;大散文难突破的,就是借花草景观传说历史引出自己的(不是引借别人的)人物和人物的故事;大散文最难上的境界,就是各分题的内容须在自然状态下,为第一分题引出的立意服务并形成强大的冲击合力,从而写出主要人物的命运、灵魂。“境界”在命运、灵魂上。否则,无论文字多华丽、精美,故事再离奇悲惨跌宕,都不是好散文。从文字层面讲,地域(或时代)气息须沉潜在文字骨骼里,让它随着景观人事悄然而出,才气、灵气可以不时显山露水一点点点缀,但气韵万不可断。
获奖作品中的“爷爷”不是普通人。解放前,他上州河、巴河,下渠江、长江,当过驾长、梢工、纤夫,在宣汉、三汇、重庆、武汉码头的客栈,他是常客;过大竹,翻梁平,到万源贩盐茶,比常人挑得多,还走得快;盖房、篾活、犁田耙地,村里几乎无人能比。就是这么能干,还人高马大一表人才的爷爷却没有亲生后代,不得不靠抱养续香火,还受人欺负。不仅要写出爷爷与大多数人的不同命运、个性和对孙子的爱,还要借具有乡土气息的事物寓意、暗示生命的轮回。特别是在写爷爷世事洞明和希望孙儿一帆风顺、做人辨事有个好未来好景象上,要超过浅显的“说理”,须写出人生大彻大悟,禅意中有智慧,智慧里蕴淡定了然,才能达到写景写事散文无法企及的境界。好散文的背景与人物、故事要有孤心苦诣的多重艺术效果,让读者在意象悠远中受到启发。
军功章上
有良师和家人的付出
蒋兴强是在小学三年级写的第一篇作文《管水员道海爷爷》,被语文老师拿去作全班范文,开始喜欢上写作的。从那以后,又遇上特别爱好唐诗宋词、每每出口成章的语文老师,同学们发现隔三差五地总有他的诗歌、作文上黑板报,而且常常发在老师前面,都戏称为“二老师”。读中学一年级时趁大人不在家,隔一两天就把家里鸡窝里的蛋偷一个藏在屋后的乱草堆里,等凑上十多二十个,借当场天中午放了学拿去卖。鸡蛋5分钱一个,一年卖上三四次,就够订一年《上海少年》。
母亲和妻子是最大的支持者。当年,母亲知道偷鸡蛋卖钱买书的事后更加支持买书。此外,白发妻子也是最大的支持者,当年谈婚论嫁时他也要强调爱好写作不爱做家务,同意就继续下去。由于妻子是高中校友,只比低一级,在学校就了解,熟料一诺兑现就是33年。
前几年主要是写散文、中篇小说。近几年,蒋兴强几乎把精力都放在了一个50万字的长篇《烂城》,前不久,第23遍刚改毕。目前完成了一个中篇小说《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