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专家:外语社会化考试不可能一步到位

07.09.2014  07:45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

  ★ 对话动机

  9月4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标志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从中可以看出,《实施意见》并未明确提及外语社会化考试的说法。而这个说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有规定,“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这该如何理解?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人们记忆中的会考又有何区别?为何在高考改革方案几年来未见实质进展的背景下,这次能够系统公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

  昨日,就这些问题,曾多次参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领域重大文件起草工作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接受新京报记者书面专访。

   【谈试点】

  沪浙公信力“符合中央基本要求

  新京报:自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高考改革方案总是呼之欲出,但一直未见实质进展,为何这次能系统公布?

  张力: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发出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员令,本身就建立在为期一年多的调研论证基础上,此后沿着规划纲要确定的方向,教育部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实施方案研制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继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总体部署。

  仅推进单项高考改革,显然不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

  现在国务院公布的实施意见,是从义务教育入学直至高等教育阶段学分转换,可不限于高考,也不是教育部文件,而是先后经过国务院常务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确定下来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教育领域着力推进的唯一一项重点改革。

  新京报:此次确定上海、浙江作为综合改革试点,是看中它们的什么条件?

  张力:首要条件是上海市、浙江省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教育改革,动员本地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保证改革试点顺利运行。

  总体上看,沪浙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公信力,以及两省市前期教育领域各类改革试验的社会认可度,都符合中央的基本要求,在申请首批试点的各省市区中脱颖而出。

  可以说,写入国务院文件的试点地区“开弓没有回头箭”,两省市具体方案已准备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按照中央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后推出。

   【谈外语考试社会化】

  外语一年两考 “已迈出一大步

  新京报:这次改革提出“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个依据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很多公众不太了解。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此前高中会考有何区别、联系?能否杜绝高中会考那样的随意考试、监督不严等问题?

  张力:新一轮改革有5个特点,一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此前各地高中会考成绩并不作为升学依据;二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所有学习科目,会考科目各地范围不一;三是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会考仅执行各地要求;四是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中三个学年内学完课程即考,会考多集中在高二年级;五是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两次考试机会,会考只给挂科学生提供补考机会。

  总之,新的改革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必修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减轻一次考试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必须从严把控学业水平考试全过程,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以科学检验学生学习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新京报:我们发现,在方案中,未明确提及外语将是社会化考试,也未明确以等级进行评价,这在讨论过程中,是不是最大的争议点?当时是怎样权衡利弊的?对高考外语改革,今后应该坚持怎样的方向?

  张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用了248个字来部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前所未有,足以显示中央对考试招生制度的高度重视。

  其中“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就是这次全会文件一个创新举措亮点。

  从沪浙试点的基本要求看,统考科目从3+X减至3,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虽然没有实现类似欧美国家标准化考试的一年多考,但已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以后各地试点还会继续探索。

  外语社会化考试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其他科目社会化考试,有可能先对信息技术进行试验,关键还取决于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水平。

   【谈高校专业设置】

  高校专业调整需“三年早知道

  新京报:实行高考文理不分科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是否有必要也进行相应调整,如弱化文理差异?

  张力:《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当高考不分文理科后,高校既可以在现有本校设置专业不作调整的前提下调整考生选拔标准,也可以在上述目录内调整专业,这完全属于高校法定自主权范围内的行为,也需要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向社会公布。

  新京报:方案提出要规范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但不少加分项目涉及不同职能部门利益,乃至历史遗留问题,这次中央决策能否真正打破部门利益对高考加分改革的束缚?

  张力:高等学校录取学生向特殊群体倾斜,是各国高等教育系统通行政策之一,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施行,大致分为补偿性和奖优性两类加分政策。

  补偿性政策主要针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退役军人等,今后要继续坚持但要完善制度,大方向是强化阳光监督、严控资格审核关、调整加分标准和办法。

  奖优性政策主要针对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表现者、科技体育艺术特长生等,明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对其他确需保留的项目合理设置加分分值。

  今年底教育部将出台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指导性文件,预计将更好发挥学生及家长监督、教育督导制度监督、社会及媒体监督等作用,确保中央关于促进高考公平的决策落到实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原标题:专家:外语社会化考试不可能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