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聚焦“六个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

08.08.2018  17:33

教育厅通过举行全省教育系统集中宣讲报告会、厅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等方式,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深刻学习领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聚焦“六个如何”,推进新时代教育强省建设,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深入思考如何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省教育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坚定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就是有中国特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于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来办教育,体现四川教育特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融通中外”,就是有世界眼光,善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吸纳人类文明共有优秀教育成果。“立足时代”,就是有时代特点,主动适应当今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研究探索“智慧教育”等教育新形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面向未来”,就是有前瞻思维,统筹考虑教育发展的周期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动性,规划布局适度超前,人才培养着眼长远,办有远见的教育,切忌急功近利。

二是深入思考如何找准教育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定位。当经济发展处于要素驱动阶段时,往往因一个重大产业、重点企业而兴起一座城市,“产城融合”“产城一体”是基本特征,这是工业化、城镇化互动的结果。当经济进入创新驱动或高质量发展阶段时,往往围绕一所大学而兴起一个产业、一座城市,“产教城融合”“产教城一体”是基本特征,是发展趋势。教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化进程。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能不能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教育这个“核心变量”更为关键。要从理论高度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层面,认识这个问题,研究这种现象,准确入位、积极作为,充分发挥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特殊优势和作用。

三是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与“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相适应的教育支撑发展格局。把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区、城市群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构建与“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与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等相协调的教育支撑发展格局。作为“一干”的成都教育,要研究如何服务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先行先试。作为“五区”的教育,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全省教育综合实力。同时,充分发挥教育在全省经济副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四是深入思考如何服务“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开放格局。大型外资企业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来川外籍人员需要解决子女入学、自身学习再造以及文化需求等,都需要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成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短板,与成都和全省蓬勃发展的对外开放态势不相适应。要着力解决成都国际教育资源不足,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匹配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扩大在川留学生规模,特别是创造条件扩大南亚、东南亚留学生招生规模,依托省内高校打造留学生学习基地。特别是高校要勇担使命,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来川学习。要打造好“留学四川”品牌,力争提前实现到2020年在川留学生规模超过1.5万人的目标。

五是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从教育生态角度研究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破解之策,推动各个层面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作为教育部门,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把决策建立在掌握客观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为书记、校长和教师,要不忘初心、立德树人,真正沉下心来研究教育问题,书记、校长争做懂政治的教育家,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作为家长和社会,要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多下功夫,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品格培养、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上,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成才观。

六是深入思考如何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处理好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关系,行政管理做“减法”,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党的建设做“加法”,层层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传递责任压力。处理好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与学校“去行政化”的关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推行向民办高校选派党委书记制度,切实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和学术研究规律的关系,把握好问题性质,是什么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处理,不随意上升和扩大,切实维护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安全,更好服务全省稳定大局。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