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扶贫仍是重头戏 将实施五大定向培养计划
推广普通话、建设“天府云教”平台、实施五大定向培养计划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我省教育扶贫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绩,今年有哪些新举措?全国两会期间,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回答了社会关心的教育扶贫问题。
A解决语言问题从娃娃抓起
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一直广受关注。朱世宏说,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影响我省民族地区孩子失辍学的主要原因已不是贫困因素,而是语言因素,就是听不懂普通话而导致学习跟不上、厌学辍学……“解决语言问题,关键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学前教育阶段正是学习普通话的关键阶段。”朱世宏说,当前主要抓“一个计划、两大行动”。在民族地区大力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全省已累计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4888个、招收幼儿20余万人、选聘辅导员1.6万余名,并对辅导员进行全员能力提升培训,幼儿基本能就近入园接受“双语”学前教育。
从去年起,我省在凉山州启动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帮助民族地区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同时,实施“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将普通话普及率提升纳入教育工作和脱贫攻坚目标考核,确保把这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
B四种模式让网课更富个性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了很多实惠。朱世宏说,我省网课发展非常迅速,在弥补贫困地区教育短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省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97%以上,91%以上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75%的学校和78%左右的教师能利用各级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不仅覆盖区域广,而且优质资源多。“除了省级资源平台汇聚‘优课’赛课资源91万节,我们还自己建设了‘天府云教’网络教育平台,将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省共享。”朱世宏告诉记者,下一步将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载体,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让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网课教育如何更好地兼顾个性和差异性呢?朱世宏介绍了正在探索推广的四种模式。
平原地区的“成都模式”,主要是依托成都富集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全省其他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高原民族地区的“甘孜模式”,主要是创建“内地优质带动州内优质”和“州内优质带动州内薄弱”两类远程网络教育平台。盆周山区的“广元模式”,主要是组建学校“联盟”,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困境。丘陵地区的“纳溪模式”,主要是建设“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推进“同步教学、同步教研、同步培训、同步会议”。
C“三破解、一增强”保证师资力量
先进的技术、优质资源的共享,对各地区教育公平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坚守在贫困地区一线岗位的教师,也是教育扶贫的关键所在。目前,我省贫困地区教育还存在优秀师资“引不进”“留不住”等难题,如何破译?朱世宏说,我们的“招数”是“三破解、一增强”。
破解“引不进”问题,我省实施教师特殊招引政策,加大直接考核招聘和对本地籍贯人员的招聘力度,加强教师定向培养和补充,实施“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和“特岗计划”,优先满足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破解“留不住”问题,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2018年起至2020年,为深度贫困县公费定向培养2400名“本土教师”。破解“教不好”问题,实施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对教师全员培训;启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
增强职业“吸引力”,在全省88个贫困县深入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行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D今年将实施五大定向培养计划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去年,我省坚持把定向招生作为贫困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施各类专项计划,共有2.3万名贫困学生圆梦重点大学。
谈到今年举措,朱世宏说,将实施五大定向培养计划:实施“四大片区”贫困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5年培养1万名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本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3年定向招录1500名,逐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本科录取率不高的问题;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成人学历提升专项计划,3年培养提升15000名在职教师本科学历;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能力培训计划,3年培养2700名,着力解决“双语”师资队伍整体能力不高等问题;实施高职院校面向“9+3”毕业生单独招生计划,确保更多“9+3”毕业生升入高职。
(江芸涵 林凌)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