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教育强省”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02.12.2015  08:32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育事业迎来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全省教育系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教育风貌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为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强省”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新貌

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

操场上,三五个孩子围成一堆,就着咸菜,咽下一碗冷饭——过去,不少农村学校没有食堂,也不提供午饭,这样的场景处处可见。

如今,随着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偏远村小的孩子也能吃上热气腾腾的午饭了。专人采购、试尝留样、餐具消毒……学生吃得可口、营养均衡、安全卫生。

自2012 年春季学期以来,我省逐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截至今年9 月,全省试点县共119 个,其中国家试点县61个、省试点县58 个。全省试点学校达1.3万余所,受益学生达372万人。

可口又营养的午餐,不仅把农村的孩子养得红润健壮了,也大大激发了农村家长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重燃起了他们对农村学校的信心。

2013 年2 月,省政府出台文件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学校的行为,对确有必要恢复的学校(教点)按程序恢复办学。

近年,宣汉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力推进,城乡、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恢复边远村小(教学点)45 个,为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提供方便。从提高村小教师待遇、加大教师轮岗力度等方面入手,大大提升了山区教学点的办学水平。

农村孩子能够就近入读优质学校,并且吃上了营养午餐,这是我省农村教育在过去5 年间发生的重大变化。这样的变化,在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都有体现。

——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截止2014 年底,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4.7%,比2009 年的61.81%提高了1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按规划顺利推进。截止2014 年底,全省累计47 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占全省183 个县(市、区)的25.7%,完成规划目标。

——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推进中职教育结构调整。目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进一步缩减,切实改变了部分中职学校散、小、差的状况;职普在校生比达到45:55,基本实现两类高中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

——促进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目前,我省普通本专科院校布局在全省21 个市州中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政府主导、校企地方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从“有学上”逐步转向“上好学”,这是“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转型。在这一转型中,信息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薄弱学校辐射,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甘孜州树立“越是落后,越要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理念,着力打造“内地优质带动州内优质A平台”和“州内优质带动州内薄弱B平台”,让藏区各级各类学校都能实实在在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福利。

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改变,不仅仅是优质的课堂资源,还打开了一扇获知新鲜事物的窗户。信息化也是提升德育实效的最好手段,生动形象的视频故事,一下子就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目前,我省90%以上的中小学接入宽带网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72 万余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7.26 万个教学班通过多媒体设备接收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实现了课堂教学应用。

创新发展

从“比分数”转向“看能力

从“以分数论英雄”到更加关注教育过程,从关注学生的“语数外”,到更加重视全面发展,这是我省教育在“十二五”时期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近年来,我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建立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综合改革实验区,率先开展“绿色评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泸县敢于啃“硬骨头”。他们建立教育评价改革项目组,通过创新评价监测工具研发和科学多元化评价制度建设,扭转以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来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

评价,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开展“绿色评价”,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创造了重要条件。各地学校纷纷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课程安排公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家校联动等制度,及时纠正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

以前,课堂上不准学生讲话;现在,老师鼓励学生讲话。以前,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现在,学生争着抢着代表小组发言。从当初的怕到现在的爱,教师们真正体会到了新课改的乐趣,彻底消除了“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现象。

乐至县一位英语教师在教育随笔中这样写道:“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了导学案课堂改革带来的快乐与喜悦。……这样的课堂,学生更活跃,教师也更轻松,知识更落实,能力更全面。

11 月23 日,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对前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今年立项的42 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主要聚焦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

从2010 年开始,我省逐步推进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14 年,全省30 所国家、省示范高职院校开展了单独招生试点工作,较2010 年增加25 所;通过单独招生录取学生15031 名,较2010 年增加13734名。

今年,我省所有高职单招院校都要试行“知识+技能”的考查方式,并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单独招生改革,进一步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提升了适应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

与此同时,我省从2011 年开始启动了省级示范高职建设计划。目前我省有国家示范院校6 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 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14 所,省级示范(培育)高职院校5所。

在省级示范建设中,省财政共投入资金9800 万元,带动了举办方、学校、企业等共投入资金总额约7.4 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各方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投入力度。

综合改革带来的变化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老百姓更直观的感受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路走高。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本科院校也不示弱,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大力培养“卓越人才”,坚定地走内涵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2013—2016 年和2014—2016 年两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通过指导1015个项目立项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我省积极组织开展省级大学生竞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立项建设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47 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72 个,组织开展了51 项大学生竞赛。

日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13 级学生郭悦颖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在这次创新创业大赛中,四川大学的3 个项目以“两金一铜”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国第二。

民生工程

从“输血”转向“造血

多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天地坝镇包谷山村村支书石一牛日有个心愿:希望能在村里办个幼教点。

今年,石一牛日的心愿终于实现。金阳县决定将包谷山村作为全县10 个“一村一幼”幼教点试点之一。如今,包谷山村的50 余名彝族孩子已经走进由村支部活动室改成的幼教点,学习汉语、快乐成长。

截至今年10 月底,凉山州彝区10 县一共有237 个幼教点开班,结束了凉山州高山上无幼儿园的历史。明年春季起,凉山州将给幼教点每个孩子每天发放3元生活补助。

过去5 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村级幼儿园、社区幼儿园建设竣工、投入使用,“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我省得到大大缓解。

2011—2014 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925 所;发展民办幼儿园2117所。截至2014 年,全省共有幼儿园12111 所,比2009年增加3549所,增长了41.45%;在园幼儿240.78 万人,比2009年增加70.1万人,增长了41.07%。

与此同时,我省建立了困难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从2011 年秋季学期起,对普惠性幼儿园的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每人每月减免保教费100 元。从2013 年秋季学期开始,按每名儿童每年600 元标准减免民族地区所有在园幼儿保教费,民族地区幼儿园资助面扩大到100%。

十二五”期间,我省另一项重大的教育民生工程是“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全省802 万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做到了“应免尽免”;对111 万名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做到了“应补尽补”。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目前,共有4万多名藏区学生,近万名大小凉山彝区学生在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藏区“9+3”已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得到广大民族地区群众的衷心拥护。目前,该项目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将“9+3”免费教育政策进一步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给予特困地区中职学生每生1000元的生活补助。

谈及教育扶贫工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表示:“要进一步创新方法,坚持重民生与促发展同频共振,区域推进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治标与治本双管齐下,政府与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后,省教育厅结对帮扶武胜县。今年,朱世宏两次深入武胜县飞来石村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现场规划落实帮扶项目、资金、措施。

飞来石村正在建设的冬枣新品种推广示范园占地面积将达到35 亩,将引进种植崭山大果枣、罗江调元枣等新品种。进入丰产期后,预计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25 万元左右的收益。全村37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42 名贫困人口,年底有望全部脱贫解困。

在职业教育方面,我省大力发展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现代职业教育。针对需要实施定向、订单培养,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和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高等教育方面,我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扶贫优势,实施高校对口扶贫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师生到贫困县驻村帮扶和创业,强化智力精准扶贫,探索建立造血扶贫模式。

展望未来,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依然活力充沛、潜力巨大。全省教育系统需要准确把握我省教育“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新成就,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好教育“十三五”规划,为最终实现“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这一战略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