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简报:四川师范大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16.02.2017  10:02

  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形成了具有师大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一、贯穿三大阶段,突出道德教育,强化师德养成

  四川师大将道德教育、师德养成与专业学习教育并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贯穿学生在校的“适应期、成长期、发展期”三大阶段。即:低年级学生以“适应——养成、转变、目标”为主题,开展入学教育、适应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高年级学生以“成长——价值观塑造、学业发展、能力成长”为主题,开展价值观教育、学业发展教育和能力提升教育;毕业生以“发展——面向未来,促进人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心态及幸福观教育。

  坚持正面导向,诠释师德内涵,展示师德风范。定期开展“师德标兵”、“十佳优秀辅导员”等先进教师的评选和事迹宣传,传递教师的时代精神内涵和师德正能量。按照师生参与选、参与评、参与讲的“三参与”原则,大力开展“川师学霸是这样炼成的”“自强之星”“勤勉奋进,青春无悔——优秀师大学子”等活动,加强榜样文化建设。组织教职员工进教室、进社团,组织学生党员开展理论宣讲、专题调研,以实际行动向榜样学习,扩大典型示范的感召力影响力。

  坚持知行结合,内化师德于心,外化师德于行。多年来坚持实施师德宣讲、教师礼仪、师德承诺和师德档案“四大工程”,大力发挥教师道德评价委员会在规范教师行为上的导向作用。通过义务家教、贫困山区支教、社区教育帮扶等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教师精神,将师德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文化建设,聚焦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继承与创新结合,突出精神文化主题。面向师生开展“中华赞•中华颂”诗词歌赋创作朗诵赛、“嘤鸣园”传统文化讲座、国学经典品读周等系列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将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责任感及公共伦理教育等体系中,确保重点明确、主题清晰。实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计划,加强思政微博、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建设,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文明创建网络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学校正在实施的“青年导航工程”“青年强基工程”“青年创业工程”“青年博雅工程”“青年博爱工程”五大青年工程。

  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结合,突出育人文化主题。在课堂主阵地方面,严把制度建设关、课程内容关、讲授监督关,建立课堂教学巡查、教学督导督查、同行评议、学生评价和讲课大赛相互结合,全面评价和随机抽查互为补充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坚持改善办学条件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并举,教学楼、公共区大量使用师生的绘画、书法及雕塑作品,修建校史主题公园等。

  以美启智与以美育人结合,突出美育文化主题。学校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美育学校”和“尚美杯”大学生艺术节为主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不仅要有崇尚美的心灵、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要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内化为人生修养,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三、落实四进制度,打造三大基地,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落实“四进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以落实“四进制度”为抓手,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实践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一是教师进班级制度。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学院每个教工支部或教研室联系本学院一个班级;机关教工党支部联系一个班级;学院的每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寝室。二是管理服务部门工作人员进一线制度。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必须进一线,及时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三是政工人员进寝室、教室和社团制度。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寝室和教室;鼓励政工人员、“两课”教师和专业老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四是教师带领学生进社会制度。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社会服务。

  打造三大基地,分类分层培养人才。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以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等为主体,突出专业化特征,强化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承担国培计划、省级培训等教师职后培训任务;理工科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旨,瞄准产业结构,强化技能训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集理论教学、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真实(或仿真)环境;人文社科和艺术专业学生实践基地,面向文化市场,突出实际应用,培养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又追求艺术个性和创新的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