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论大学精神谋未来之道——中外校长论坛侧记

03.07.2015  18:45

  日前,在西南财经大学迎来建校90周年之际,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51所高校的校长齐聚一堂,以“国际化与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研讨。中外高校的校长们从大学精神、大学国际化发展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展开讨论,展望现代大学的未来之道。本报记者将部分校长的观点归纳整理,以飨读者。

   大学精神与人才培养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雍和明: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

  关于大学精神,雍和明认为有4个元素是必须具备的。第一是创新,第二是批判,第三是独立,第四是人文,这是大学普适性的价值取向。每一所大学追求的都是这种精神,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创新,发展已有的知识,开拓新的思想,发现新的技术。

  当有了创新的东西,大学如何去实现传播?雍和明认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老师把新的思想、新的发现、新的方向带到课堂去。所以对老师的传统定位要有一个调整。以前我们对老师的定位是知识短、传播短,现在我们应要求老师做思想的传播者,要带思想进课堂,带精神进课堂,带方法进课堂,带梦想进课堂。大学精神,核心是创新精神,创新主要是思想创新,在高校里面主要是学术创新,它的目的还是服务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天津财经大学校长李维安:大学需要培养全人格人才

  “从互联网的成功,大学应该看到明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李维安认为,“互联网+”的时代,赋予大学新的使命。原来我们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将来是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中的一员,但是它只是组织的一分子。现在网络条件下,个人的功能不亚于组织的功能,比如个人对信息的发布,对信息的传送、吸取,包括它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将来培养的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自组织”,同时它有网络的一个节点,和其他网络的联系沟通性很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对于创新人才,对于全人格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老挝国立大学副校长Lammai Phiphakavong:新时代的大学贵在合作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在面临科技的剧烈变化,我们所有的人,我们的教育机构,都需要适应逐渐改变的教育框架,以此来达到社会的需求。为适应这样的快速变化,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再设计,进行合作,需要进行国家的以及跨国的合作。

  Lammai Phiphakavong介绍说,老挝国立大学进行国际合作学习的学校分布在超过30个国家。合作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等领域,比如教授之间的互访、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在学术方面共同建立研究项目。他们希望以这样的合作方式,实现大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大学的国际化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校长卓志:让学生满意才是国际化的原动力

  卓志认为,让学生满意才是大学创新和国际化的原动力,让学生满意才能使大学的创新和国际化真正有目标。

  那么,如何让学生满意?卓志建议,在大学国际化发展方面,第一要推动国际专业认证;第二要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受教育的机会;第三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阶段让更多的师生有知晓国际教育通行规则的机会;第四要引进国外师资和资源,引进学生在国内受国际教育的机会;第五要满足学生受国外教育的需求。总之,建设让学生满意的大学是大学的使命目标,也是价值和意义所在,改革创新和国际化是全球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选择和战略选择。

  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国际人才要拥有民族情怀

  大学的国际化,最终是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周叶中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培养的国际化人才需要有自己的灵魂。所以,需要对现在的教师进行再教育、再培养。周叶中认为,从课程体系到相关制度,要立足于民族情怀这个根的培养需要来设置课程,建立有关教育教学制度考评体系。

  国际化与人才培养这个主题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对中国来讲,怎么认识和把握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新潮流,也不管什么样的新趋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有民族情怀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才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具有强劲后力的人才。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副校长Lawrence E. Schovanec:国际化是一种文化转变

  德州理工大学有超过25000名学生,国际化是该校越来越重要的战略。LawrenceE. Schovanec认为,国际合作不仅能够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同时也能够让学校的创新得到新的进展。

  该校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念:真正的国际化是一种文化的转变。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活动,更应该是大学的一种责任。只有师生全身心地接受了这个理念,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所以,该校不仅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到海外去学习,在教学研究和大学的国际交往方面有更多融合,还采取了一种综合的广泛措施来实现国际化,例如致力于发展学位项目、创造国际实习机会、推行全球合作等。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张宗益:创新创业教育挑战现有人才培养体系

  在张宗益看来,目前大学所要赋予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在置于不可预知的环境中的适应力、应变力和创造力”。从这一点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挑战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或者办学方式,“一技之长”的专业化教育,“一劳永逸”的学校教育已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张宗益认为,创业包括3种,一种是模仿性创业,比如加盟店;一种是创新型创业,比如余额宝、微信红包等都是通过技术方式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实现了社会价值;第三种是变革型创业,像苹果、阿里巴巴,引领了时代的发展。在这3类中,他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后两类,只有这种创新创业才可能真正孕育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以创新为支撑的创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张宗益说,今年,西南财经大学将从海外引进了7、8位创业学博士为学生上创科课程,从创新创业价值观重塑、创新性思维训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文化营造等4个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夏春玉: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要加强学术训练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大的发展项目,学生是产品,而且是战略产品,学生是客户,而且是忠诚客户,所以,学生是大学最重要的资产。”夏春玉认为,财经类大学培养人才,应该有两类,一类是商业文明与规则的践行者、示范者和守卫者;第二类是商业文明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要培养出这两类人,必须有三个着力:一要重视通史教育;二要加强学术训练,因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道路是相通的,学术研究的训练主要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洞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寻找空间,实践创新也是寻找空间,道理是相通的;三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阅历。

  广西财经学院校长夏飞:创业应在创新的基础之上

  夏飞认为,大学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高水平的。

  对于大学的创新创业,夏飞提了3点建议:第一,创业一定要是在创新之上的创业,大学除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很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创新,特别是科研方面、学术方面的创新,没有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也很难有高水平的创业;第二,大学的创业也是高水平或者较高水平的创业,它是要伴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业,而不是简单的打小工、开小店;第三,既然是高水平或者较高水平的创新,那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还是要高水平的人,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要有高水平的学生。创新创业首先要把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有思想,要让他们有更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视野、实践视野。有了这些,他们才能有更多的想法,能够理论和实践结合,搞好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