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352”模式纵深推进“感恩奋进”教育实践活动

09.02.2018  19:29

 

随着全面小康进程的不断加快,群众精神贫困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制约脱贫奔康的“瓶颈”,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大竹县在农村创新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进取心,着力培养广大群众自力更生、感恩奋进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聚焦“三大”目标、搭建“五大”载体、汇聚“两大”合力,潜移默化地增强感恩奋进精神渗透力及脱贫攻坚认可度,引导广大群众懂政策、感党恩、志图强、能奔康。

一、聚焦三大目标,激发感恩奋进向善向上“内生动力

围绕宣讲好政策、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强化新观念的目标任务,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春风化雨浸润精神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领贫困群众依靠顽强的意志、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摘掉脱贫的帽子。

(一)突出勤劳致富精神干劲,引领扶贫价值主流。通过组建“竹之声”基层理论宣讲队,深入全县进行实地宣讲,构建“大竹发布”官方微信平台、大竹县政府门户网站等信息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把国家关于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的系列惠民政策讲明讲清讲细,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传递勤劳致富正能量,引导群众主动作为、树立勤劳实干的致富观,在广大农村形成人人实干、自觉实干、始终实干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吹拂扶贫文明新风。“明星户”示范,开展寻找身边“最美”感恩奋进先进典型示范户活动,发动群众互评互议、互学互比,形成良好的示带动效应;“接地气”宣讲,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国家的政策法规以说辞、快板词、顺口溜、故事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宣传到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活生产中;“无死角”监督,引导提升群众整体文明素质,鼓励互相监督、互相约束,让文明新风吹拂城镇乡村。

(三)突出扶贫扶智致富根本,强化产业致富观念。把强化“产业致富”观念作为重要着力点,让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谋划发展产业、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大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农民致富奔康、农村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搭建五大载体,构筑脱贫致富行动引领“精神高地

(一)开展感恩奋进大宣讲。针对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存在的不良现象及突出问题,讲清楚国家脱贫攻坚及惠民政策、乡镇(街道)长远规划及良好前景,弘扬感恩奋进传统美德、自立自强的正面倡导。组建“竹之声”基层理论宣讲队,让群众走上前台当主角,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最基层,在心理上、情感上与群众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全县442个村(社区)配备了886名基层理论宣讲员,开展宣讲6300余场,受教育干部群众22万余人次,“竹之声”基层理论宣讲,正由广大宣讲员的“星星之火”汇成干部群众共建“感恩奋进”和谐社会的“燎原之势”。高穴镇官家村三组贫困户唐兴福,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从一贫如洗到勤劳致富,从内心深处感谢党恩。为此,他自愿加入“竹之声”宣讲队,当上了一名义务宣讲员,把自己励志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开展先进典型大评比。用身边典型教育群众,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大竹县开展“感恩奋进”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采取大会“公开评”、先进事迹“大家讲”等办法,在全县广泛评选“十大产业脱贫模范人物”“十大自强不息模范人物”“十大知恩感恩模范人物”“十大勤劳致富模范人物”“十大邻里互助模范人物”,由县委、县政府进行表扬,每人奖励2000元,并颁发荣誉证书、张贴户外荣誉牌、光荣榜。同时,在产业发展、信用贷款、惠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赴全县各地尤其是贫困村开展巡回报告。此外,还在全县评选“感恩奋进”模范村10个,分别奖励3万元,用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改善。

(三)开展创业先锋大交流。创新开展创业先锋交流带动活动,加快培育具有现代理念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在全县农民中遴选100名有创业经历或产业基础、观念先进、支持党委政府工作的现代农业创业先锋,进行座谈交流,并建立“一帮一”“一带多”的联络互助机制,帮助找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办法。以此带动和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为农村长远发展注入新活力,持续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让“感恩奋进”之志有的放矢。庙坝镇黑水村贫困户李香纯一家,在第一书记张文琪的结对帮扶下,通过发展山羊养殖,从“家里连吃饭的钱都拿不出来”到“一年卖羊的钱就有1.5万多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四)开展文明素质大提升。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县电视台、《幸福大竹》刊物、“大竹发布”等县域媒体通过播放公益广告、《感恩奋进脱贫歌》等励志歌曲、发布《感恩奋进倡议书》、曝光不文明行为等多种形式加大文明引导;深入开展“感恩奋进•脱贫光荣”为主题的百场文化下乡活动,通过小品、歌舞、音乐快板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寓教于乐。迄今,已开展扶贫主题演出110场,观看群众达10.5万人;各中小学开展“文明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影响带动家长文明素质提升,社会反响积极正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评选活动,评出身边好榜样,带出竹乡好风气;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开展文明习惯示范行动。目前,全县已组织青年自愿者8000余人次,参与此次活动。同时,成立督导组,以贫困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督促指导力度。

(五)开展突出问题大整治。针对农村一些地方存在赌博、迷信、不赡养父母、大操大办宴席等不良风气,各村(社区)召开群众大会,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进一步强化良好的村风民风。针对落实惠民政策不公“优亲厚友”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对符合贫困条件但未建档立卡的对象及时纳入,坚决杜绝贫困人口错评、漏评以及脱贫人口错退的现象发生。针对“等靠要”问题,由村组干部、基层理论宣讲员等对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的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奋进意识。

三、汇聚两大合力,助力感恩奋进纵深推进“常抓常新

(一)用好“竹之声”基层宣讲,增强感恩奋进精神牵引力。“竹之声”基层宣讲是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关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亲身经历,用“百姓话”讲述“百姓事”,从“小切口”入手“大主题”,唱响理论好声音,传播理论正能量,弘扬理论主旋律,提振理论自信心,有效破解了基层理论宣讲听不进去、听不明白的难题,达到了“身边群众讲、身边群众听”的目的,促使“感恩奋进”思想和行动在竹乡大地蔚然成风。“舍肾忘死”的铁支书宣讲员杨帮武、自建农民公园宣讲员张先桥、公安民警宣讲员张家华、教育工作者宣讲员白益权、法律工作者宣讲员谭云峰、种养能手宣讲员罗成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参与其中,汇聚强大合力,暖了群众心窝,引导正能量成为社会舆论主流,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精神牵引力。

(二)用好“互联网+感恩奋进”,增强教育熏陶传播渗透力。大力实施“互联网+感恩奋进”,利用网络覆盖“无盲区”的优势,实现零距离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精神引导。一是开展网络教育。通过构建“大竹发布”官方微信平台、大竹县政府门户网站等信息网络平台,开设“感恩奋进”学习专栏,零距离、无死角、广泛化扩大精神扶贫的渗透力。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有感而作《感恩奋进脱贫歌》,谱成曲后,经发布网上,得以广泛传唱,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二是覆盖外出人员。通过开设QQ群、微博、微信群、微视等,定期不定期对外出人员进行理论宣讲,同时本地每村、省内外各主要务工点每地确定3至5名理论骨干,及时向他们转发中央、省、市、县的重大会议精神、理论信息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图片,再由他们转发至外出务工人员,努力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三是网络互动参与。在官网平台发起为期5天的“感恩奋进”先进典型大众网络投票,活动网页点击量达到16余万人次,“”出结果,提高大众参与度以及感恩奋进教育传播渗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