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健康入手 用适合国情的方法改善贫困

01.12.2014  13:16

 

图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偏远贫困地区的发展却相对缓慢,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按照传统思维,往往从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的角度入手解决这些问题,但公益人士则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介绍说,一个新的思路是从人力资本投资,从教育、健康方面入手,尤其是要从儿童早期入手,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本着这个目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验,希望能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儿童大脑、骨骼发育和智力开发,具有不可逆性,早期营养干预对其一生至关重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首先在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对于提高贫困地区儿童的身体素质效果明显。在早期教育方面,国外也有实验表明,早期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儿童后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会自然产生,有利于形成更高的人力资本。

        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中,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选择在两个县开展营养改善和学前教育实验。从孕妇营养干预、妈妈学校培训,到6-24个月孩子的营养干预,基金会联合疾控中心发放“营养包”,解决儿童基本的营养需求问题。在学前教育方面,基金会尝试设立山村幼儿园,利用闲置校舍,统一培训、聘请当地知识青年当志愿者,把学前教育办到村民身边。

        实验结果非常鼓舞人心,连续两年下来,吃了“营养包”的孩子贫血率从70%降到20%,感冒、腹泻患病率也大幅下降。通过学前教育项目,贫困地区孩子的记忆力水平达到城里孩子的80%以上,语言认知能力甚至达到其90%的水平。

        “从妈妈的营养干预、婴幼儿的营养干预到学前教育,现在形成了全过程的关怀、重点领域的干预。”卢迈说。

        说到这些项目的创新性体现在哪,卢迈指出,尽管营养干预和学前教育都不是新的理念,国外也有相关的实验和研究,但是国外的做法只适合城市化发达的国家,营养改善成本很高,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国家也不能补助。因此,在理念上可以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但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据卢迈介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倡导开展的“营养包”干预计划,一个孩子一天只需花费一块钱,就可以解决孩子的营养问题。而学前教育,一年也就1500块钱的成本,主要是山村志愿者的工资,就能解决贫困地区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卢迈为这个实验项目做了总结:方法简便,服务可及,成本合理,质量有保证。

        “从大的理念上讲,这是有研究做基础的,但是要有适合中国的做法,比如营养包、学前教育普及,这本身就需要有适合中国特点的创新行为和项目。”卢迈认为,创新不止是一个理念点子的问题,而是要具备实施能力,并和各方协调沟通共同实现愿景。中国的公益是一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业,需要各方合力才能越做越大。(凌纪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