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书林教授团队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2.01.2014  17:34

      1月10日上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完成人自动化学院田书林教授和叶芃教授代表团队到北京领奖。 

                         

      该项目针对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中的高采样率、高捕获率、高精度同步等技术难题,发明了非均匀校正的大规模并行采样技术、基于信息熵的无缝测量方法、精密时钟分配以及内嵌相位校准技术,成功研制了一系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测试仪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和封锁,改变了我国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成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目前,该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经全球知名仪器仪表制造商优利德集团有限公司(UNI-T)量产,近三年来销售8万多台,产值达6.4亿元,产品近30%远销美国、德国、巴西等国家,从而使我国从该类仪器的完全进口国跃居为出口国。

      该成果为我国尖端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仅解决了爆轰试验中的飞片轨迹等瞬态信息获取问题,大幅提高了深空探测目标的精度,在国产大飞机、大型运输机和新型战机中也有效解决了重大机载装备的研制和保障难题。产品应用到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研究单位,满足了我国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科研急需。

      该奖项是我校在电子测试技术及仪器领域所获的最高荣誉。“这是我们团队坚持不懈的结果,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校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写照”,田书林教授说,“这项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继续努力,通过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核心竞争力,使我们在该领域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据了解,本年度共有313项成果获奖。其中,张存浩院士、程开甲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样本恒星演化与特殊恒星的形成”等53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等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基于生物敏感膜的便携式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应用”等69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2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近海复杂水体环境的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16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法比奥·洛卡等8名外国专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