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林胜强教授专著《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胜强教授的专著《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于2017年5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普通逻辑教学、语言逻辑、先秦逻辑语义学以及邓小平审辩式思维等视角,对当代逻辑进行了多向度研究;指出了普通逻辑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了逻辑学在汉语语法、语篇以及计算机汉语开发方面的应用,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先秦逻辑语义学思想和邓小平的科学思维方法等。该书的出版,对于逻辑学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从事汉语言、计算机科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我校逻辑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邹崇理研究员为该书作序,对该书的三个特点进行了归纳,就我国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将原文转载附后。
据悉,四川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逻辑学教学和研究传统。早年的学校教务长张静虚教授、周均德先生就长期承担汉语言文学、政治教育、历史、教育等专业《逻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张静虚教授先后担任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逻辑学会会长等职。四川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少数几所高等院校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逻辑学硕士点是四川省唯一的逻辑学硕士点。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逻辑学科的深度发展,经有关部门批准于2015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逻辑与信息研究所。
附:《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序
以“大逻辑观”精神,开拓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事业
——《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序
邹崇理
对当代逻辑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研究,不仅是当代逻辑研究的重要趋势,而且也是获得当代逻辑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林胜强教授的《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一书就是很好的说明。
《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共分5个部分,分别涉及普通逻辑教学研究、语言逻辑研究、先秦逻辑语义学研究以及邓小平审辩式思维研究等几个方面, “多向度研究”名副其实。在这几部分的研究中,既有逻辑形式方法的探讨,又有逻辑应用和应用逻辑研究的尝试;既有逻辑教学的经验总结,又有逻辑研究的丰硕成果。字里行间,看得出作者对逻辑教育事业的坚守和执着,对逻辑研究事业的辛劳和奉献。通观全书,《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有以下特点:
第一,逻辑科研与逻辑教学结合。
逻辑教学和逻辑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学中研究(包括教学研究),教学有助于研究;科研促进教学,又“反哺”教学。一方面,作者长期(任教至今已有30余年)坚守在大学逻辑教学第一线,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逻辑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的训练,为逻辑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作者和他所在的团队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较短时间内,他们对语言逻辑领域中广义量词的相关问题、语篇推理问题、句法与语义的对应问题以及动态谓词逻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于2015年和2016年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第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结合。作者既关注逻辑的形式化研究及其教学,同时又将逻辑的眼光投向社会文化生活;既着手现代形式逻辑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也进行非形式逻辑(包括审辩式思维)的研究与教学。很明显,作者所持的态度正是我们逻辑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那种“大逻辑观”的精神和态度。
第三,逻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无论是广义量词理论研究,还是逻辑对汉语的计算机处理研究;无论是以现代逻辑语义学为工具,去挖掘我国先秦诸子理论中的语义学思想,还是从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视角出发,探讨邓小平理论中的审辩式思维,这些工作都需要逻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结合,需要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研究思路,值得逻辑学界的同人大力提倡。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想就我国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希望谈谈自己的看法。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逻辑学处于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7大基础学科系列的第二位,是所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的基础学科。然而,其他基础学科的内容大都在小学、中学时就开始涉猎,而逻辑学在中小学教育中却几乎没有踪影。大学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哲学系大都开设了逻辑课程,而在与逻辑紧密相关的数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很多都没有逻辑课程的设置。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是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而同为哲学二级学科,科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名额也比逻辑学多得多,逻辑当然就更谈不上与同为基础学科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比肩而立了。我国逻辑学的现状和它所应有的地位很不相称。
其次,逻辑学同应用学科的交叉研究非常薄弱,由此导致逻辑理论创新乏力。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设置大多界限分明、壁垒森严、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真正意义上的交叉研究并不多见。在我国,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研究的缺失,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在1996年至2015年期间60项计算机图灵奖的获奖成果中,有接近20项成果与逻辑有直接关联,这是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研究创新绽放出的绚丽花朵。而
截至目前,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多年来还没有实现图灵奖零的突破。再就与逻辑紧密相关的编程语言(俗称计算机语言,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逻辑学)来说,我们能够较好地使用,但却缺乏这方面的创新。全球目前主流的编程语言有上千种,几乎每一个欧美国家,甚至日本,都发明过通用的编程语言。而我国虽然有着全球第二的程序员数量(200万,美国居第一),却没有发明过哪怕一种编程语言。这也正是我国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研究缺失的必然结果。
那么,逻辑在中国,未来还有希望吗?未来的希望又在哪里?
在逻辑的科研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大学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时获得一次或多次成功,中山大学十余年来发展逻辑事业取得的成就产生了较大影响,清华大学逻辑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成绩卓著……这些就是我国逻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作为民间学术团体,中国逻辑学会新近成立了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力图在逻辑的普及教育中建功立业。学科交叉促进理论创新方面,中国逻辑学会将吸纳众多语言学界和计算机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创逻辑大业,促进我国逻辑学、语言学与计算科学以及各门应用学科协同作战、交叉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斩获,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在逻辑事业发展道路上,就从事多个方向工作的逻辑同人而言,“团结和谐”应该成为研究和教学的“咏叹调”。我们认为,每一位逻辑事业的同道之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特定的领域里,为逻辑事业辛勤耕耘。我们只有尊重每一位
同人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逻辑学理论研究和教学逐渐与国际前沿接轨、在国际逻辑领域争取到更多话语权,为在不久的将来立于世界逻辑之林、为中国逻辑事业明天的希望贡献力量。
最后,我们期待作者未来有更出彩的成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