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 我们最需要怎样的“老师上头条”

10.09.2014  20:00

     ·王聃

    在教师节里,最值得“上头条”的教师话题其实是:如何来创造出一种现实的环境,既让教师保有“不苟同”的职业气质,亦让其为教育事业的前行提供最大的效率?

    今天是2014年9月10日,第30个教师节。这依旧是一个不需要提醒的日子,因为节日未至,关于教师节的话题已经沸沸扬扬。譬如9月9日的《济南日报》就报道,济南市教育局早在9月1日就开启了一项“帮老师上头条”的活动。不管你是想倾诉对于师长的感谢,分享与某位老师的故事,或者是想“曝光”他们,只要写下对老师想说的话+老师姓名上传至特定微博,就有可能帮助自己的恩师登上“头条墙”。帮老师“上头条”活动启动以来,引发强烈的网络关注。

    “帮老师上头条”的活动,之所以能迅速衍生出现实回响,显然不仅在于,经由看似寻常的网络个体参与,它唤醒了某种温馨的旧时记忆,让人重回那些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的场景。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教师节,我们究竟该怎样帮老师“上头条”?这让所有人都充满表达的欲望。

    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缺乏关于教师的“头条”。深山中的“一个教师的学校”;师德的滑坡与考核;高校里的教师抄袭,乃至教授对校长的直接炮轰,总能成为某时的关注焦点和轰动性报道。在每年教师节的庆祝和讨论中,亦有着两个不变的“头条”话题,一是要否给老师送礼的辩论;二是师道到底该如何回归的困惑。然而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全部教师“上头条”吗?

    当围观者总在对教师一吐块垒,或者是持续地抒情,可以肯定,他们其实并未真正走进这个群体。一吐块垒,是在习惯地放大教师的瑕疵;持续地抒情,仍然是在把教师看作有别于社会其他人群的“崇高者”,这样自然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本身的状况。事实上就在昨天,新华网还发表了文章追问:今天,能否让育人者从“指标争夺名利场”脱身?因为在形形色色打着“科学”旗号的量化考核背后,挂钩着教师们的职称、晋升、身价……而这些,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事业吗?

    教师的职业状态,远比教师的新闻状态更值得关注。真切的教师职业困惑,远比重复的口水话题更有审视的价值。如果厘清于此,我们就会得出结论,在教师节里,最值得“上头条”的教师话题其实是:如何来创造出一种现实的环境,既让教师保有“不苟同”的职业气质,亦让其为教育事业的前行提供最大的效率?以此对比,这需要的是多重的改造。表层的举动在于,努力去提升教师队伍的有形或无形待遇,让他们远离高压力、低收入和无成就感。更深层次的作为则应该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用契合教育的方式来管理教师和学校。

    截至2013年,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已上千万。三十年一瞬间,但不管怎样,教师作为一门“职业”的属性不会改变,设立教师节是为了提请整个社会来关注这个群体,如此的初心不会变。所以在今天,还请让我们继续对教师致敬,还请让我们日常性地打量教师“职业”所遭遇的困顿。

    原标题: 教师节,我们最需要怎样的“老师上头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