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乡村教师朱永奎隐身山坳36年 坚守教书育人的朴实阵地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张玉兰 程瑛 杨伦勇) 在泸县天兴镇龙贯山脉边陲,有一个叫志城的小山村,地处天兴、天洋、富顺三交界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有一所学校,建于建国初期,在风雨中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教育梦想。这里,有一位苦苦坚守了36年的乡村教师,在这神秘孤寂的山坳里坚守着自己教书育人的朴实阵地,和全校7位老师一起迎来送往。时光如梭,曾经的青春少年已是双鬓白发,岁月的年轮已经悄悄爬上额头,他就是曾获得泸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天兴镇中心小学志城村校先进教师称号的朱永奎。
选择清贫,执着只为乡亲读书娃
1979年,高中毕业的朱永奎和好友相约,决定外出闯荡自己的事业。就在这时,生产队队长找到了他,邀请他参加区教办组织的民师招考,留在老家当一名老师。面对破烂的教室,邻里乡亲渴望读书的孩子,朱永奎毅然放下了行囊,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村里当起了一名老师。
走上讲台之后,山村学校的艰苦和每月仅有的22元工资并没有对朱老师的工作有丝毫影响;相反,一个人包班的“全能教育”成了清贫中的乐趣,身兼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门功课的教学,成为实实在在的“全科老师”,师生和睦、朗朗书声,让寂寞的乡村多了几分诗意。
那一年,由于环境恶劣,学校同一年级的一名女教师要回城参加招考,留下了50多名孩子无人看管。就在这时,朱永奎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50多名学生的教学工作,把两个班合并,一个人当起了110多名学生的包办教师。一间教室装不下,朱永奎就跟生产队队长商量,把教室搬进了学校附近的大队办公室。
忙完学校的工作,朱永奎还得回家干农活,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必须挑起生活的重担,栽秧、打谷、田间、地头,抢工分,到处都留下他辛苦的汗水。
过年了,曾经相约闯荡的好友衣锦还乡,已经赚的盆满钵满的他看到眼前这个显得有点苍老的朱永奎,立马留下一叠钱,并开下重金聘请他。面对眼前的诱惑,朱永奎拒绝了,他说:“兄弟,对不起!我知道你对我好,我也确实需要钱,但我不能跟你走,家里的孩子需要老师,只有让他们读书,大家才能一起摆脱贫困啊。”听了朱永奎这番话,好友摇摇头,临行前留下一句“有困难找我”。
几十年过去了,尽管生活一贫如洗,朱永奎还是没有向任何人张口,独自撑过来了。
尽管工资低,朱永奎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他总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为了让自己更专业,他省吃俭用,从少的可怜的生活费里抠出一部分钱购买相关书籍,为自己“充电”,并借钱自费在中央电大函授学习,于2003年顺利取得专科学历,为他过硬的专业本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同事们树立了榜样。
扎根村校,把青春想给山村教育
1993年9月,朱永奎所在的凉山村校因班额减少,要调出一位老师。为了不让学校为难,朱永奎主动申请调离,前往离家较远的志城小学,这一去,他在志城小学里一扎就是20多年。
由于志城小学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连一条公路都没有,可当时又正逢学校改建,为早日搞好修建,朱永奎不辞辛劳,承担了购买器材并背回学校的任务;为美化校园,他又和教师走路到10几公里外去购买花草,并亲自进行栽种,管理;为解决了全校师生水源问题,他又协助工人找水源、打水井;为搞好“普九”,朱永奎更是鞍前马后,甚至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另一所村小进行普查清理;为了让教师们四季有菜吃,他开垦校园周边空地,种上各种蔬菜……
如今的志成小学,一年一个新模样,崭新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茂盛的绿树都留下了朱永奎辛勤的汗水。岁月变迁、青春即逝,青丝变银发,以前那个本不太强壮的年轻小伙也变得更加瘦小了,转眼间他就在村校坚守了36年。
苍天不负有心人,借着2001年正式民师统一转正的春风,42岁的朱永奎终于从一位民师转为了一名有编制的正式教师,那一晚,他彻夜未眠,他认为所有的艰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心情复杂的他终于在妻子面前落下了激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