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智美的教育人生——访全国模范教师、 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世民

18.09.2014  18:46


刘世民教授近照

  刘世民,山东单县人,1956年生,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得“四川师范大学师德  标兵”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行为写照:用师者的坚守与追求,探寻智美的教育人生。

        德国诗人席勒在  《播种者》  中写道“你把希望的种子交给了大地,等待春天的萌芽,你在时间的犁沟里撒下智慧的种子,让它悄悄地开花。”如果说教育是一方充满希望的沃土,那么教师就是那辛勤的播种者,默默地耕耘者,他们守望着青春的岁月,传递着不渝的信念。2011年,教育科学学院刘世民教授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师德标兵”。2014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刘世民老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刘世民教授作为广大教师的一员,扎根在教育一线28年,用师者的坚守与追求,探寻着自己智美的教育人生。

以教促改  锐意创新

    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倦。28  年来刘世民教授一直从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努力让他的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益处和智慧的乐趣。课堂上,他打破平铺直叙的套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深刻的课堂体验。为了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坦诚和分享的对话情境,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他从来不对学生说“你听懂了吗”,而是经常使用“我说清楚了吗”这样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他经常用“以讲促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他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式学习;为了缩短学与用的距离,他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实践现场,邀请中小学一线专家一起上课,经常带学生们到附近的人文景点进行现场教学。

  2005  年以来,刘世民教授担任教育科学学院“人类文化与教育”课程团队的主要负责人,除承日常教学任务外,还帮助团队其他中青年教师梳理课程设计思路、组织与实施办法及课程评价与考核等工作。他注重教学常规管理,抽出课余时间深入课堂同行听课并与学生交流,认真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团队教研会,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他说:“当看到一起共事的年轻教师逐渐成长为优秀骨干,我的内心充满欣慰。”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刘世民教授的教学成果  《坚持“三维一体”,提高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与实践》,2009  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成果  《教育学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建设》  于  2014  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  《教育见习与实习》  课程  2012  年成为首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程。

教人教心  润物无声

    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民族的未来。在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刘世民教授深切体会到:教师的责任重大。他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育人永远比教书更重要。

  刘教授在教学之余尽全力帮助学生排解思想上的困难。作为本科和研究生导师,他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设计自己、规划自己。经常主动通过单独或集体约见、电话、短信、qq、Email等形式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年来,他协助排解过的学生困难包括:大学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社会实践遭遇挫折、交友不顺利、师生关系紧张、就业困难等。他说:“当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并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就成为年轻心灵的启迪者、激励者和指导者。”

        刘世民教授认为,锻炼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他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特别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钻研学问、鼓励学生深入一线调研、指导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为开阔学生眼界,他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与学生座谈,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人才价值标准和人才需求。

深入实践  服务社会

    刘世民教授说,教育本质上是一门实践学问。他特别重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年,刘教授多次深入中小学教育实践一线考察教育问题,并深入四川偏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做研究。因科学研究的需要,他曾经先后  7、8  次赴四川省苍溪县一个偏远的小学,在该小学单次逗留时间最长达  20  天。当时,从成都到这个小学单边至少需要  9  小时。在进行“四川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课题时,他带领团队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到中江、布拖、井研、乐至、盐源、盐亭等十余个县对农村教师进行深入调研,对  2000  多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对  100多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现在,刘世民教授依然经常到中小学去帮助解决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科研等实际问题。汗水伴随收获,努力总有回报,刘世民教授的科研成果  《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四川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及分析》  等,先后获得教育部和省政府奖励。他感叹:“当看到我帮助过的学校有了改善,我无比快乐,我亲身参与和见证了基础教育的改革,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教育这个高尚的事业。”

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

    刘世民教授常年患糖尿病,2009  年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肾功能衰竭。此后几年他一直作透析治疗,直到  2012  年作肾移植手术。在他作腹膜透析期间,为了不耽误研究生的学习进程,常常把课堂移到家里、病房里,跟学生们一起讨论日常学习、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等。他带着如意、拄着拐杖走进教室,坚持教学。领导和同事劝他休息,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困难而放弃自身的使命。刘教授一直坚持工作,坚持教学,他觉得这是一名教师应该做的。学院不少教师都说,“这样身体力行的教育、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

  生命的点滴,在细碎的成长中升华;生活的从容,在流逝的岁月中沉淀;内心的恬淡,在平淡的日子里绚美。刘世民教授说,学生给予了我很多很多,我始终把这些视为上天对我作为教师的最大回馈。刘教授深情的回忆到,“在我作腹膜透析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要从医院开许多透析液回家,每次都是学生帮我抬上楼。我搬新家也是在我病重的时候,又是我的一群学生兴高采烈地帮我搬家,整整忙了一天。我生病住院的时候,每天都有学生陪伴在我的身旁。我病重住院期间,一个学生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看我,他对我说:‘您就像父亲一样,一直关心我、帮助我。’  2014  年父亲节,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条微信  ‘节日快乐!’  简单平实的四个字将温暖填满了我的心扉,学生对我的肯定,是我所获得的最高赞誉,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是我最大的慰藉。”

  (本报记者  邓爽  卢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