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四川师范大学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培养顶天立地人才

15.04.2016  10:46

  编者按:2016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在第7版综合新闻版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我校深化教学综合改革,培养顶天立地人才的做法和经验。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站均全文转发。本网现转载于后。(原文网址: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4/15/nw.D110000gmrb_20160415_8-07.htm

 

四川师范大学: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培养顶天立地人才

  巍巍学府,源远流长。狮山灵秀,哺育栋梁。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把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将提高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以深化综合改革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确定顶天立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开放性培养体系,完善服务型保障体系,搭建全程化育人平台,将教学改革和建设引向深入,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追求卓越  确立多样化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培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而四川师大的答案就是“顶天立地”。四川师大党委书记周介铭说,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理念。所谓“顶天”就是要给人才培养架天线,上顶国家战略和行(专)业标准,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时代性、行业性,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所谓“立地”就是要保证学校人才培养接地气,下立区域需要和学生实际,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化”,这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中“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追求卓越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内在价值追求,是顶天立地理念的重要体现。”四川师大校长丁任重如是说。立足现实基础,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四川师大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四川师大长期坚持邀请行业专家、学科专家、企事业单位代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行业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内化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并基于办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分类确立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

  协同育人  构建开放性培养体系

  如何培养人,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四川师大用“协同育人”来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四川师大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祁晓玲介绍,“协同育人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观念,也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举措。”具体怎么做?近年来,四川师大坚持与行业单位深度合作,围绕提高质量的核心目标,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中大力实施“七个共同”,即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环节、开展实践教学、开展教学改革、建设师资队伍、评价教学质量,努力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立足教师教育这一传统优势领域,2013年,四川师大牵头与全省涉及师范生培养的所有高校、中小学校(含幼儿园、特教学校、中职学校)代表、全省21个市州教育局、部分教研培训机构,共同成立“四川教师教育联盟”,在师范生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协同育人实践,努力探索“高校-政府-中小学-教研培训机构”“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针对非师范领域,四川师大坚持强化校企协同,先后与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协同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外实习见习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优化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兼职教师选聘、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嵌入企业一线课程等方式增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努力构建校企合作新型关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综合改革  搭建全程化育人平台

  近年来,四川师大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单项转为综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综合推进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系统改革,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四川师大如何综合推进人才培养系统改革?在培养模式上,学校坚持以协同育人为核心,建立健全“一体多元”的培养模式,尤其注重立足西部区域实际,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近年来,四川师大先后建设国家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承担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和四川省综合改革、体制改革项目4项,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16个项目入选四川省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覆盖该校举办本科专业的40%。

  在专业建设上,四川师大坚持将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作为重点,鼓励学校各学科专业立足现实基础、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近年来,学校12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20个专业入选四川省特色专业,15个专业入选国家和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基本形成了优势特色的专业群。

  在课程建设上,四川师大坚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优化整合,加强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的紧密融合,强化办学条件对课程改革的支撑保障,先后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精品视频开放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四川省精品开放课程、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四川省精品课程134门,18部教材入选 “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0部教材入选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013年以来,学校还积极推进在线教育,试点慕课改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引入大批优质在线通识课程资源,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

  在实践教学上,四川师大坚持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构建了涵盖专业见习、课程实验、技能实训、专业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设立了实践教学周、实践教学小学期等。强化实验实训条件保障,建立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和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建设各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500余个,较好满足了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在队伍建设上,四川师大坚持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手段,先后实施了“教学名师特岗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等建设计划,设立四川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全方位支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并在分配机制、职称评审、评奖评优过程中始终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实施本科教学特殊贡献奖制度,努力激发教学活力,坚持选派师范专业教师到中小学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锻炼,非师范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丰富教师实践经验。近年来,学校8个团队先后入选国家级和四川省本科教学团队,1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2位教师获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奖,300余名教师在全国和省级教学竞赛、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奖励。

  强化保障  完善服务型保障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保障必不可少。四川师大副校长杜伟认为,“强化质量保障的关键是要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活力,根本在于促进师生的内生发展”。为不断提高质量,四川师大确立了“促进内生、支持发展”的管理理念,树立了为学校事业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学业发展服务的目标追求,坚持以内生求长效,以发展求质量,以构建内生性、发展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主体,以实施“教学运行管理优化工程”、“教学建设水平提升工程”为两翼,搭建教学服务保障平台、教师发展激励平台、学生发展支持平台、教学效果提升平台等四大平台,形成了“一体两翼四平台”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2001年起,四川师大开始实施网上学生评教制度;2004年,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构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2005年,完善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的教学评价体系;近几年,该校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和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坚持将评价、诊断、保障、促进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完成《构建地方高校服务型监控与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一体两翼四平台”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等教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通过系列改革举措,四川师大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累计建设了“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171项、省级项目600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59项,毕业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省级奖励30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并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段永清 毕剑 任立刚 邓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