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教学点“隔年招生” 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19.09.2016  19:40

 

 

  新华网 韩家慧

  贫困地区教学点办学条件差,适龄儿童因软硬件的缺失无法入学,打通教育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国家出台办学标准,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教师待遇,保证教学质量。

  日前,一个“山村孩子求学被拒”的视频在网上扩散并引发舆论关注。视频中,云南省广南县珠街镇阿多里村的8名一年级适龄儿童因学校“隔年招生”政策,无法入学。

  针对学校今年不收一年级学生的问题,广南县珠街镇中心校校长黄义乾回应称,学校从2010年开始一直都是隔年招生,因为学校不具备正常招生的条件,一方面是硬件条件,教室、课桌椅不能提供给学生;第二个方面就是师资,一个班级至少要有一个老师,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只有4个老师。广南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王玉昆表示,广南县全县有63个教学点,隔年招生在教学点中是普遍现象,不是阿多里小学的问题,而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点即不成建制的小学,是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调整布局出现的新情况,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常见。到去年底,我国中西部教学点有9万个左右,在这些教学点读书的孩子有400万左右,量大面广。

  目前,很多地方的教学点归当地中心校管理,在经费的拨付和使用方面缺乏自主权。同时,教学点是非常规学校,标准投入难以保证其基本运转,超标准投入又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教学点难以获得地方政府公平、充足、有效的财政支持,面临教育资源缺乏、教学设施不足、无法享受教育现代化成果的发展困境。

  教学点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更是承载当地居民希望的摇篮。阿多里村的教学困境也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困境,办好教学点,是兜住整个教育底部的关键,也是教育扶贫的应有之义。

  解决教学点办学危机,首先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办学标准,地方按标准办学。按照标准缺什么补什么,配齐资源,逐步实现数字化教学。其次,要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实现教学点和中心校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老师、统一编排课程、统一教学进度。最后,要保证质量,确保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跟常规学校是一样的。教师是保证教育品质的关键因素,提高教学点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培训,留住乡村教师。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