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无死角 成都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

23.12.2013  17:43

新华社记者 许茹

        今年10月,成都率先在全国实施社区快速救助机制,突发事故发生后,市民最快3天内就可在社区领到一笔快速救助金。届时,一张覆盖城乡居民、保障基本生活与解决专项困难相结合、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政府负责与社会参与相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安全网已基本建成。

        城乡并轨 社会救助一盘棋

        开学读大四的成都大学外语学院学生都杨扬刚刚结束了暑期实习,为自己毕业以后找工作又积累了一份经验。而她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读大学还得益于成都市低保学生教育激励制度。

        都杨扬家在郫县安德镇棋田村,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家里靠视力残疾的父亲务农挣的钱和每个月973元的低保金维持生计。2010年她顺利考上大学,但是上大学的费用却给这个低保家庭出了难题。按照成都市教育资助制度低保学生教育激励制度的规定,都杨扬每月享受了330元的低保学生教育激励金,生活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330元当中,包括了大学生教育激励金264元(上浮当地低保标准80%)、残疾家庭33元(农村低保家庭女学生上浮低保标准10%)、农村女学生33元(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上浮低保标准10%)。

        为了避免贫困代际传承,成都市在2009年就建立城乡一体的低保学生教育激励制度,除家庭领取的低保金外,还对低保家庭的学生(包括学龄前儿童)均上浮低保标准一定的比例,鼓励低保学生努力学习,特别是为激励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学生读书,成都市在低保学生教育激励机制不仅实现了城乡一体,还专门为农村女学生增加了上浮低保标准10%的低保学生教育激励费用金。而这种城乡一体的救助机制还体现在成都社会救助的各个层面。

        从2003年开始,农村社会救助就被纳入成都市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城乡一体化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的方式,使城市的制度文明不断向农村渗透,社会救助在制度、救助内容、财政投入上实现了城乡接轨,并适当向农村倾斜。

        成都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闵莉介绍说,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成都市2011年开始对同一区(市)县城乡低保标准实行挂钩联动,在今年内将实现同一区(市)县城乡低保标准的彻底统一。此外,以门诊救助、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一般住院救助、大病住院救助、补充医疗救助等5项救助内容、“一站式”结算平台的“5+1”城乡统筹医疗救助模式,以及囊括了农村困难群众土坯房改造等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也自2009年起就在城乡之间无差异化铺开。

        完善机制 打破城乡救助制度隔阂

        郫县唐昌镇柏木村村民杨长明今年65岁,在儿子因病去世,他和妻子又长期患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今年2月,杨长明生病住进了医院,将近6000块钱的生活费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这时,由民政局全额资助这个家庭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化解了燃眉之急,在医保报销了4000多块钱的情况下,民政局又对他实行了医疗救助829元,杨长明只支付了900多元。

        在“让城乡居民享受基本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目标的指导下,成都市相继出台了《成都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试行意见的通知》,《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民政、卫生、教育、财政、残联等部门联动,在农村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截至目前,成都已经在保留特困救助、临时救助的基础上,相继在农村建立健全了低保、帮困建房(安身工程、)、帮困助学、帮困助医、临时救助、残疾人救助等多个救助项目,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拉网式”农村社会救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着公平的救助政策。

        除了政策上的救助,成都市还建立了多部门联动的“造血”机制,帮助农村低保户脱贫。对农村低保对象免费提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优先推荐劳务输出。对农村残疾人等特殊困难家庭,按照“普惠加优待”原则,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发展种养殖业、家庭手工业等方面实施专项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创业增收。此外,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对农村低保对象建立“一对一”援助机制,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

        社会参与 爱心拓宽帮扶渠道

        社会的参与是社会救助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都市在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的同时,也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将爱心汇集到帮贫扶困的事业中。  “月饼烤好了!”家住玉沙路社区的低保户林吉发一个社会组织举办的中秋节活动中,端着自己和居民们一起做的月饼乐呵呵地笑了。而他所参加的这次活动是成都市青羊区正在探索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项目之一。

        和玉沙路社区合作的社会组织成都汇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社区派驻了专职社工,他们针对低保家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目的就是让低保家庭走出家门回归社区,而这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是成都市社会救助探索的创新内容。

        近年来,成都市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慈善捐赠活动,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保护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志愿者(义工)服务组织,创新和丰富志愿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提供服务。

        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一大批社会力量兴办慈善福利机构,建立了“慈善爱心超市”等平台,探索多种形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与此同时,民间力量也在集结。成都自2003年开始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成都慈善会所筹社会捐助资金用于“阳光圆梦工程”,保证了成都考上大学的低保家庭子女无一人因贫失学。成都慈善会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救助不分城乡、应助则尽助,许多受益者来自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