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笔资金发挥乘数效应——记国家开发银行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把支持脱贫攻坚作为新时期服务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积极支持扶贫事业发展。截至2015年末,国开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56万亿元,当年发放2122亿元。
规划引领,破解行路难饮水难
突出规划引领,是国开行确保扶贫工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国开行发挥专家、行业优势,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规划合作,编制区域、产业、社会、市场发展规划,系统地设计融资方案,有力提升扶贫开发精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此基础上,国开行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国开行发挥中长期融资优势,支持了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农村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工程等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破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瓶颈。
2015年,国开行向甘肃革命老区及贫困干旱山区规划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放贷款1.6亿元,支持建设86处集中供水工程,破解6市州、11县区、22.6万人饮水安全难题。发放贷款20亿元,支持甘肃省86个县(区)扶贫开发通村道路项目建设,当年全省新建通村硬化道路1.3万公里。
产业扶贫,催生乡村换新颜
在贵州寨沙,特色旅游开发给原本贫困的村落带来了巨大变化。谈及这几年的变化,当地淳朴的侗族老乡纷纷表示:如果不是国开行的贷款,怎么可能在家门口富起来?过去,寨沙如世外桃源一般宁静而神秘,但守着青山绿水的老乡们没有致富门路。2011年,寨沙贫困发生率达49.3%。2012年,“国开行小额农贷”在贵州全省铺开。通过整合政府组织优势,因地制宜,把乡村旅游作为特色大力扶持。截至2015年末,国开行累计向寨沙26户群众发放小额农贷526万元,建成74户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设施。全寨有62户开办农家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72人,占全寨总人口的88.32%。
寨沙只是国开行以开发性金融助力贵州发展特色旅游成功实现脱贫的一个缩影。“这个案例很具代表性,这体现了国开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注重产业扶贫的特色。”国开行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完善模式,强化产业扶贫,这是国开行扶贫工作的既定方针。针对贫困地区农户信用不足,抵质押物缺乏等困难,国开行探索建立了以“管理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协会”为主要内容的“四台一会”贷款模式,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国开行的批发融资优势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并在贵州、甘肃等地进行了成功实践。
精心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加强教育和智力扶贫,是国开行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按照应贷尽贷原则,国开行为贫困地区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截至2015年末已累计发放贷款879亿元,惠及全国1500多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同时,为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的扶贫政策水平和金融知识能力,国开行继续为国家级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干部进行专题培训,截至2015年末,已累计培训87个贫困县、469名地方干部。
除了教育和智力扶贫,国开行还积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国开行积极参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方案研究,探索支持模式以及资金运行机制。国开行提出,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乡统筹、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采取“省负总责”的方式,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工作。
针对贫困地区金融人才匮乏的问题,国开行还建立了扶贫金融专员派驻制度。目前已选派183名综合素质好、责任意识强、业务能力过硬的业务骨干,到国家级贫困县、集中连片特困县所在的174个地市州从事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宣传员、规划员和联络员,提供融智服务,助力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池 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