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故里四川内江:“天开文运”千年城市文脉

19.07.2014  21:37

        位于四川内江三元塔的“天开文运” 郭飞 摄

        位于内江挂榜山上的“天开文运”已经风化,字迹已经开始模糊 。 郭飞 摄

        中新网内江7月18日电 (王爵郭飞段春秀)18日,记者怀着探寻大千文化的好奇来到四川内江甜城湖东岸,紧邻大千广场的挂榜山。这里曾是科举时代纪念中榜的地方,见证着内江一千多年无数代科举人才跨进仕途的重要一步。这里还“”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挂榜山右侧十米之外的山石上爬满了各种杂草,茂密的树草下掩映着四个石刻大字:“天□文运”,其中,有一个字已经模糊,难以辨认是什么字。

        “这是内江独特的文化符号——‘天开文运’!”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的《内江赋》作者甘光地这样告诉记者。

        渐被遗忘的“天开文运”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天开文运”究竟有什么寓意?它怎么来的?它给内江带来了什么?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近日多方探寻,试图揭开“天开文运”不为人知的身世。采访过程中,记者请教了多位通晓内江历史、文化、档案方面的人士,他们均给出了同样的答复:暂时没有发现具体阐述“天开文运”含义的史料,也没有更多人关注它。正因为如此,“天开文运”的内涵变得神乎其神。

        关于“天开文运”表达的含义,在文史方面并没有书面解释。不过,内江文史方面专家告诉记者,“古汉安(内江)得沐皇恩,文风大振”;另一位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的王德润比较认同这一说。他说:“在古代‘天’指皇帝,‘天开文运’题字的挂榜山正好是科举放榜的地方,希冀皇恩浩荡,文风大振。

        还有一说,内江有着得天独厚的山川地理优势,造就了内江文运昌盛,文风鼎盛——

        “襟带泸合,控引巴渝,寰宇之内,名山大川,莫如西蜀,蜀景之美,瑰伟奇特,莫如内江。”有先辈贤达是这样描述内江。

        就连诗人李白赞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有着风水学鼻祖之称的郭璞描述内江:“山行依旧合,水去复还东”。城市也因水而兴、抱水而卧,得水之灵。

        纵览内江历史,自唐代产生第一位状元范金卿之后,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千多年间,先后有三名状元和300多名举人彪炳史册,还涌现出多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

        “得享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生长在这希望的田野上,能不自豪而奋起吗?这才有了‘文运昌盛’,(这)就是‘天开文运’的真意!”甘光地向记者娓娓道来。“整个科举时代四川考取状元19位,内江拥有其三,这还不是‘文运天开’,魁星高照吗?

        “内江历史悠久,出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算是‘天赐宝地’,‘天开文运’的含义也就在于此。”长期研究内江文化历史的陈华荣认为,“天开文运”高度概括了内江的文化底蕴。

        “一个城市有三处‘天开文运’题字,在全国并不多。”甘光地告诉记者,除了位于“挂榜山”的“天开文运”题字外,内江还有两处“天开文运”。另一处“天开文运”题字所在地——城南3.5公里外的三元塔。

        “天开文运”就在塔身上!顺着守塔人吴国友指的方向,在塔正门的第二层窗楣上,镌刻的行体“天开文运”四个字清晰可见。

        除此以外,内江还有一处“天开文运”题字——长期研究内江地方文化的李建友告诉记者,内江第三处“天开文运”题字,是在内江城区上南街原来的科举考棚处(现干休所),史传是由知县杨增辉题写的。记者前往实地查看时,已完全找不到“天开文运”题字的踪迹。

        据史料统计,自唐宋以来,内江中进士、举人的数量一浪高过一浪,明朝更到了高峰,中进士和举人的总数,几乎占四川名额的一半。到明代,内江出了180多个进士,甚至当时一家考七个进士的情况都有,在全国实为罕见。不过,到清朝,进士数量在减少。整个清代,内江才出十多个进士。甘光地说,当时,人们认为“文运”有所衰弱,希望“回运”。

        如此一来,与沱江对岸挂榜山的“天开文运”,隔江相望,遥相呼应,寄托了先贤们希祈内江文风兴盛,才俊辈出的殷殷之情。

        “内江是一块‘天开文运’的沃土,内江人可以充分地用‘天开文运’这一符号,要树立起内江文化自信,相信内江的文化,要在文化上自立,把内江文化事业做得更好。“天开文运”四个字的来龙去脉及丰富的内涵,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由于没有更多可供参考的史料,“天开文运”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