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他们身上闪耀正能量的光芒

06.04.2014  11:09


  在风景绮丽的小凉山下,坐落着峨边彝族自治县,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彝汉人民,他们安居乐业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彝家新寨、建设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使小凉山的美丽更具有神秘和魅力。他们中有这样两个普通的人:一个是患癌症五年,却仍然让生命之光在三尺讲台绽放的李高祥;另一个是从早到晚总是闲不住的,热心公益事儿的严加刚。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奉献,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和谐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李高祥和学生们在一起


   李高祥:生命之光在讲台绽放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当记者见到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中心校教师李高祥时,他的乐观精神和对工作的热情,让人怎么也看不出他曾是被医院诊断为“癌症晚期”的危重病人。腊月湿润的天气,使峨边略显寒冷。当学生和教师们都放寒假回家准备过春节了,偌大的学校里,只有李高祥一个人在留守。他告诉记者,尽管在假期中,但是有一些事务工作要处理,自己每天都会到学校来看一看,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30多年如一日,李高祥这样步行去学生家访。

李爸爸”和孩子们

  李高祥从教30多年,默默无闻地奉献在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上。30多年来,李高祥认真教学,获奖无数,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对学生们的关怀,走访学生家庭,资助困难学生,与留守学生亲如父亲与子女间的交流,与问题少年心与心的沟通,对需要帮助的孩子倾尽所能。学生们都非常敬重李高祥,再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一到李高祥的班里来,就像变了一个人样,学习变得努力,懂得了尊老爱幼,爱劳动,懂得了担当和责任。孩子们都亲切地称李高祥为“李爸爸”。

严加刚(左一)和队员们一起上街,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为了学生都到校学习,1992年、1993年暑假,他翻山越岭,到新林镇的麻柳村、九龙村、红春村等地挨门逐户对村民宣传《义务教育法》,动员适龄孩子到校学习。为了使孩子们到校学习,有时晚上十一二点钟还在和村民谈心、讲读书的好处,讲党的政策的优越,每天和村民吃、住在一起,做通了村民的思想,村民们都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近读书,完成了艰巨的民族地区“普初”任务。

  “记得有一次走家访,一走就是8个小时,乡村的坡路难走,那一天下来,鞋都走破了。那次去走了家访后,孩子又重回到了校园。看到孩子们都来上学,一个都没有落下,再苦再累都值得。”李高祥朴实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教师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三尺讲台,是我终生的追求;孩子们的笑脸、孩子们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欣慰;教育的发展进步是我最大的愿望”。有人说:李高祥是头牛!他说:“如果我这头‘牛’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和幸福、能给同事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能给新林小学的教育带来创新发展,我愿意永远做‘牛’,用爱和生命默默去耕耘!

   抗争病魔谱写新篇

  5年前,李高祥被医院诊断为“肝癌晚期”,医生告诉李高祥生命最多只有半年时间。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李高祥的病情,也对他无微不致的关心,即刻安排他休息和在家里养病,但是,李高祥却选择了另一种治病的方法:身患癌症,仍然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汗水和奉献着爱。他说,他舍不得离开孩子们,舍不得自己工作的地方。

  2008年11月,一天天消瘦、伴着肩背疼的李高祥,因放不下三尺讲台,仍坚持每天为教育教学工作忙碌着,在学校领导、亲朋好友和家人的极力劝告下,到医院接受检查,诊断为“癌症晚期”。大家都在为这样一位好老师身患重病而惋惜时,他心里想的仍然是学生、学校和教学工作。做了“肝癌”切除手术后,大家内心都十分担忧,安慰他好好在家养病,但他却反过来笑着安慰大家说:“没事,不就是癌症吗?大家放心,我一定会挺过来的。

  当时李高祥做了肝癌切除手术还不到一个月就放寒假了,寒假一过,刚一开学,李高祥又回到学校上班了,领导、同事、家人都劝他继续休息疗养,亲朋好友都劝他借此机会好好休息,还可以借此机会要求组织给予照顾,他却笑着对大家说,“我不能就这样倒下,我离不开学校,我离不开孩子们,我不相信‘癌症’能夺去我的生命,就是死我也要死在学校里、死在讲台上!”就这样,他不顾领导、同事、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回到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岗位上。每天他捂着伤口,背着药瓶,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仍然和过去一样,走上“三尺讲台”和教师们战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上,风雨无阻地一干又是5年。5年来,李高祥所任教科目的成绩都在全镇名列前茅。他常常用自己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告诉大家:“病魔不可怕,要用乐观自信的心态去与之作斗争。

   扎根乡村育新人

  李高祥从师范学校毕后,分配到峨边新林镇任教。从走上讲台的那天,他便告诫自己,把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奉献给贫困山村的孩子们,让他们戴上知识的翅膀飞出大山。30多年来,他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1994年,一名叫张容的女生从村小转到李高祥的班,她个头小,不爱说话,由于她父母都对她要求高,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让她没有信心,再加上转学后,对环境不熟悉,让她胆怯寡言。李高祥主动与她交流,让她首先不怕“陌生”,鼓励同学与她一起做游戏,并让她当“主角”。课堂上,为她创造发言的机会,通过努力,让她一天天活跃起来,也自信起来。在李高祥的关心下,学习成绩逐渐上升了,后来张容同学考上了兰州大学,又读了研究生,现在上海的一所大学任教。

  像张容一样,在李高祥的关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还有很多,已经成为一名医生的李光明,说起李高祥,总会说:“多亏了李老师三番五次也没嫌弃我,并劝我上学。”原来,他上学时,起初因成绩不好,被望子成龙的父亲转到其他学校,成绩没提高,又转回来,后又转出去,几个来回,李高祥仍不放弃他,最后,通过努力,李光明终于考上医科大学,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李高祥对每个学生都用心去爱、用心去教。从教以来,别的老师不愿接的“差班”、“差生”他都主动承担。让一个个孩子告别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从事教学工作30多年来,李高祥扎根在乡村,一直战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工作中默默无闻,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同事眼中他是好同事、好兄长;在孩子们眼中,他是好师长、好长辈;在家人眼中,他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能够有一天奉献他人的机会而不是索取,乃是我人生之大幸。

   严加刚:热心公益的大忙人

  
天刚亮,他便带上“文明劝导员”的袖章,带着10多名老年文明劝导员走街窜巷,一会儿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一会儿又在清除垃圾;中午时分,匆匆吃完饭后,又赶往另一地点,参与老年人门球培训的服务工作,直到傍晚。夜幕中,他又为中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忙碌开了,拉线,调试音响,等大家散去,他还不能休息,他又开始收捡音响设备。他就是峨边老龄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老体协秘书长、夕阳红艺术团团长严加刚。当地的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忙人严眼镜”。

   爱心蕴含的点点滴滴

  
严加刚自2002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将全部精力和时间奉献给了峨边公益事业。曾是成都知青的严加刚到峨边插队后,在峨边扎下了根。退休后,他本可离开峨边回到大都市成都,但他仍将自己的余热奉献在彝乡。为社区服务成为他的工作信条,哪家有了矛盾、邻里有了纠纷,他总是想方设法分头做工作,直到矛盾化解,无偿地为当地百姓创造一个个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对全县的百岁老年人,他时刻放在心上,不顾自己年龄已高,骑着摩托车在崇山峻岭间奔波,到百岁老人家中看望慰问,了解他们生活情况,与他们耐心交谈。每年按时将长寿补贴金送到老人手中,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老年优待证是老年人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凭证,为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及时办理到老年优待证,乡镇送来老人们的相关资料,并及时帮助办理。办好后,他总是想方设法尽早送到老年人手中。目前,经他手已办理了10000余份老年优待资料。

  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学,严加刚对办好老年大学非常热心。为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娱乐环境,他积极争取,在峨边民政局的支持下,把老年活动中心修葺一新。他每天早上早早把地板拖干净,桌凳摆放好。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老年大学开设舞蹈、拳剑、时事讲座、法律讲座、老年保健讲座、书法、绘画、摄影等老年们喜爱的课程,还组织老年人开展门球、钓鱼、登山、郊游等活动。在他的努力下,群众体育活动发展迅速,每天在城区有500多名中老年人参与拳剑、健身舞活动。

  “夕阳红艺术团”是近年活跃在峨边彝乡山寨受人喜爱的一支表演队伍。严加刚倾注了不少心血。出谋划策,自编自演。所表演的腰鼓舞、扇舞、健身操深受峨边彝汉群众喜爱,“夕阳红艺术团”现有固定团员60名,年龄最大的近80岁。同时,吸引了很多中老年妇女参与其中,目前有近百人参与节目排练、表演。她们不仅在城区表演,还深入军营与武警官兵联欢。开展“三下乡”活动,深入各乡镇表演,火红的服饰、轻盈的步态、独具特色的节目,深受村民喜爱。为提高表演质量,严加刚组织他们不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还自费亲自动手制作演出道具。“夕阳红艺术团”的表演,不仅给老年朋友带来生活乐趣,也丰富了峨边彝汉群众的文化生活,曾获得乐山市“妇女先进文化活动点”光荣称号。

   文明劝导队做好公益事

  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严加刚和10名老人一起组成乡村文明劝导队,不分节假日,每天活跃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对乱丢乱吐的行为进行劝导,并督促他们将丢弃物捡起放入垃圾箱中;对乱停乱放行为进行制止,对商家货物杂物占道堆放进行纠正;对餐馆用餐者进行宣传,让他们将使用后的餐巾纸放入垃圾篓内。他们不仅是社区的劝导员,还是卫生保洁员。一旦发现地上有垃圾,他们会主动清除。“我们是文明劝导员,就用文明的方式进行劝导,在不争不吵中,让市民告别不文明的行为习惯,群众也乐于接受,并自觉做个文明人。”严加刚告诉记者。

  严加刚多次获得市老龄工作先进个人,但他却说:“有的工作很平凡,很枯燥,没有名没有利,没有鲜花和掌声。就像春天里的一棵小草。但它需要我们去做。我是一名党员,只要党需要,我就要发光发热,为百姓服务,做他们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