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吹牛”整改要动真格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公布辽宁省委对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情况,其中包括对虚增财政收入问题以及招商引资弄虚作假的处理和改正情况。
记者采访了解到,经济数据造假,这在全国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年年招商引资,公布的数据很漂亮,但真正落在实处的投资寥寥;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元,却敢于通过税收返还和空转等违规方式,虚增10余倍涨到几千万元;有的地方挤掉数据造假水分后,财政收入增速一下子从两位数降到了个位。
一个乡镇的数据注水,全县就含水,经过逐级传导,最终有可能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失真。而经济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宏观决策和预调微调政策的出台。“看起来很美”的虚假经济数据,掩盖了经济运行的真实表现,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经济数据决不能成为橡皮泥和泡泡糖,捏捏吹吹都可以,必须杜绝造假,确保数真字实。
深层次思考,数据大规模注水的主要原因不是统计人员的胆子大,而是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了岔。“官出数字”与“数字出官”,互为因果导致造假屡试不爽。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认为,政绩看什么,无非是GDP、投资、财政收入那几项,你干不上去是没能耐,提拔上升也就没有希望,因此不得不吹牛造假。而这种错误的政绩观背后,隐藏着官场畸形的考核明、暗规则。
做官必须出真数字,出假数就要丢官。对于那些靠虚假数字推高政绩的干部,必须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中组部去年底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对政绩考评体系进行了重要调整,为各地取消或淡化经济指标考核提供了指引。
针对“政绩吹牛”的整改,如果只是查处几个干部、曝光几个案件,只能震慑一阵子,难以釜底抽薪,必须动真格从源头抓起。记者注意到,按照整改方案,辽宁一揽子取消了全省56个城区的财政收入考核,同时取消了利用外资考核,不再搞大排名,这无疑是试图改变数字出政绩的破冰之举,但具体效果仍需观察,需谨防在执行过程中走形式、搞变通、打折扣,力避躲这阵风头过后“政绩吹牛”卷土重来。
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畸形政绩观,一朝一夕难以建功。想让干部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愿造假,在加强审计检查等事中事后监督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各级党政部门要一级做给一级看,真正让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报数成为一种常态。
文章来源: 新华网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