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好 返乡就业创业成趋势

15.01.2015  10:14

        □记者 刘鑫

          我省是人口大省、劳务大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省内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以及一系列涉及农民工改革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我省农民工逐步由早先的省外务工居多,渐渐演变成为目前省内转移就业居多。2014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2.2万人,其中省内1300多万人,省外1100多万人。
    2014年,我省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从就业形势、劳务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抓好农民工工作,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微观切片
    变化中的 “全国打工第一镇
    1月7日,正逢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赶场天,拥有200多个商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街人头攒动。
    “这条街叫‘新街’,是专门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而修建的,里边的商铺全是由早些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后自己搞经营。”竹篙镇副镇长肖刚告诉记者。
    行走其间,不仅看到大量国内外的知名母婴用品,各类潮流百货更是一应俱全。一位商铺老板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不同意‘农民工’这个叫法,现在吃住都在镇上,户口也迁进了城,娃娃上学在县城里,咋个看都不是个‘农民工’。
    来到竹篙镇另一处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聚集点,只见工人们正忙碌地操作着缝纫机床。肖刚介绍,从2008年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创办鞋厂、制衣厂。现有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38家,年产值4.3亿元左右,就地就近解决就业人员达2600余人。
    竹篙镇金华村的孙维是众多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之一。2011年,他结束了多年的外出打工生涯,投资10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成都天亚鞋厂,目前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年产值达510万元,让当地260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早些年的 “全国打工第一镇”正向“全国农民工创业示范园”转变,伴随着各级技能培训的落地开花,年培训达19000人次的竹篙镇,正按照“培训、就业、回引”的流程,结合“就近就地城镇化”的宗旨,积极推行着农民工市民化。
◎年终观察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日趋完善
    竹篙农民工的变化,是我省统筹城乡、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缩影。
    自2014年初以来,全省各级部门从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推进涉及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多个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在职业技能方面,人社系统大力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既坚持打造特色劳务品牌与扩大农民工就业相结合,又坚实分类施训着力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了我省农民工的竞争力。
    在社会保障方面,从省级层面率先突破户籍和身份限制,打通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转移衔接通道;出台灵活就业人员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打通了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转移衔接通道。
    在公共服务方面,全省各级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协同推进覆盖农民工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医疗卫生、居住条件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迈出了重要步伐。
    多层次、多角度地积极推行农民工各项改革工作,在巴蜀大地的落地开花,为我省以统筹城乡为主线,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力度、维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推动农民工基本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和落户城镇、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