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要求推进政社分开已一年有余 减负后社区的“筐”还重吗?

02.02.2016  11:57

  我省要求推进政社分开已一年有余,记者走访多地调查——

  【编者按】

  长期以来,社区(村)杂事多、负担重,这种情况如今可能改变。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2014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并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和创新社区治理的通知》,提出推进政社分开,凡属基层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项目不得转嫁给村(居)委会办理;2015年9月,省民政厅、省委组织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于10月30日前完成部署,用几个月的时间集中开展社区减负工作,解决社区(村)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多、会议台账多、不合理证明多等问题。时间轴移到2016年,这场为社区减负的全省行动,正在怎样推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负担真正减下来了吗?社区减负后,居民享受的服务如何保证不减量不降质?在减负过程中,还有哪些新问题呈现,该如何解决,是否还有更具推广性的减负路径?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社区进行调查采访,并于今日起推出“社区减负行进时”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任鸿 张立东 刘星

  2月1日上午刚上班不久,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东山村主任曾和平坐在村委会一楼的社区市民中心,他已接待了两名前来办事的村民。“以往岁末年初这个时候,我可能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开不完的会、盖不完的章、填不完的台账和报表……多年来,村、社区就像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对村、社区干部而言,处理政务成为“主业”,本应该履行的基层自治、服务居民的职责却似乎只是“副业”。

  当前,一场为社区减负的战役在我省多地展开。我省各地社区减负情况如何?记者走访多地进行调查。

  【变化】

  社区减负 牌子少了会议也少了

  “目前我省多个市州都在积极推动社区减负工作,有的开展了摸底调研,有的起草出台了相关文件,成都不少社区已实现了减负。”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市锦江区双桂路街道五福桥社区党委书记钱坤,明显感受到行政事务工作正在大量减少,他告诉记者,为推行减负,解决社区“小马拉大车”,街道当“二传手”的问题,锦江区出台了专门的清单,“低保申请在街道、评议和听证在社区、入户调查由街道协助……哪些事情该社区完成或者协助,现在一目了然。”

  感受到负担减轻的,不仅仅是省会成都的社区工作者。进入新的一年,曾和平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办公室前挂的牌子少了。“以前挂了10多个牌子,经过清理,现在只留下了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财务监督委员会以及公共服务中心等5个牌子。”

  同步减少的还有会议,曾和平所在的东山村离乡政府大概有10多公里,据他介绍,以前每周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往返于乡政府开会,“上午开了下午开,这个领导召集开了,那个领导接着开,群众来村上办事常常找不到人。”现在,根据减负要求,乡上的会议大幅精简,基本一月只有一次。“每天,我们都能保证有工作人员在公共服务中心坐班,帮村民办事。”

  德阳市旌阳区旌阳街道文昌社区和陕西馆社区是该市推进社区减负的试点社区,“减负推行之后最大的变化是考核压力小多了。”陕西馆社区党支部书记谢静介绍说,2015年以前对社区两委会工作人员的考核,是对照街道办公职人员考核来进行的,项目多、压力大,现在考核只针对社区两委,侧重点是党建、自治、服务等社区本应承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