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互信是中欧关系的核心资产

03.07.2015  13:31

【“总理访欧”专家系列谈三】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李永成

2015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宏大的欧洲之旅拉开帷幕,此次访问一是致力于推动落实中欧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是习近平主席去年访问欧盟总部时双方确定的共识;二是“与欧盟新一届领导人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与工商界共同探讨推动全球产能合作之道,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开创中欧关系发展新局面”。短短几天时间之内,总理在布鲁塞尔、巴黎等地安排了密集的外交、文化与商务活动,不仅会见了新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还会见了比利时首相米歇尔、法国总统奥朗德、总理瓦尔斯等领导人,进一步推进了中欧、中比、中法友好关系,双方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政治互信进一步巩固,铺垫了双方关系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6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中欧工商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开创中欧关系新局面》的主旨演讲,总结了40年中欧关系发展脉络,勾勒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内容丰富,满是干货 。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总理将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归功于三大支柱,一是双方在政治上“始终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双方在经济上“都致力于相向而行、互利共赢”,三是双方在文化上“共同促进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在这 三大支柱中,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为核心的“政治互信”作为第一支柱无疑是重中之重,它不仅是中欧关系的战略动力,也是中欧关系超越“文明的冲突”和“大国政治的悲剧”逻辑、不断走向成功的有力保证。

首先,政治互信是中欧关系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是决定中欧关系面貌的核心要素,使中欧关系成为让中欧人民放心、让世界人民安心的、靓丽的主要双边关系。 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大国关系的竞争性更加凸显,若干主要双边关系因为政治互信问题而显得有些“丑陋”。譬如,尽管中日经贸关系相对稳定,双边贸易额有所增长,但中日政治互信陷入严重赤字,政治关系不佳,日益右倾的安倍晋三首相还曾“谋划对华战争”,让人忧心忡忡;中美关系因为美方的霸权情结和“世界警察”做派而忙于寻找应对中国和平发展的“B方案”,导致中美关系波动起伏。与中日、中美关系中政治互信不足的困难相比,中欧关系的面貌因为双方坚实的政治互信而显得格外靓丽,让人放心。

其次,中欧政治互信不仅是双方利益关系的产物,更是领导人的战略远见的成果 。“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害冲突”,这个提法既是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所作的重大科学论断,也是欧方认同的对双边关系的务实判断,这就意味着中欧关系不必纠缠于防范中国崛起的政治困境,得以轻装上阵,逐步建立政治互信,不断提升互信水平。 一直以来,中方坚定支持以“联合自强”为宗旨的欧洲一体化,欧方也尊重中国自主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政治互信帮助中欧双方领导人登高望远,不断克服双边关系中的诸如贸易争端、人权问题等局部困难和干扰,双边关系定位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2003年最终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十几年来,中欧已建立起领导人定期会晤、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等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中欧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稳定和最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之一”。

第三,政治互信是中欧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互信意味着中欧双方对对方战略意图具有积极的判断,不认为对方会利用力量损害己方的战略利益。2013年,中欧双方领导人在北京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强调“双方一致同意,将本着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原则,继续巩固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40年来,政治互信铺垫了中欧经贸、金融、投资关系的坚实基础,《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覆盖了100多个合作领域。中国和28个欧盟国家人口加起来占全球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两大市场容量巨大,充满了经贸能量。欧盟连续11年高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欧贸易总额突破6000亿美元,比40年前增长了250多倍,中欧还设定了2020年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在金融投资领域,双方已确定了额度高达7000多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机制,在欧洲设立了4个人民币清算银行,初步建立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制度,让金融合作成为双方利益融合的牢固纽带。

第四,政治互信是中欧文明关系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动力。 政治互信是文明间关系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动力,互信赤字往往影响民众情绪,侵蚀人文交流的精神动力。“国之交在民相亲”,这既是中华文明有关国际关系的传统智慧,也是习近平主席经常引用的经典。反过来说,“民相亲在国之交”也是成立的。中共十八大以来的近3年时间里,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力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从理念走向实践。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日益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李克强总理指出,“时至今日,中欧人文交流机制和渠道日趋丰富。在欧盟的中国留学人员超过28万人,在华欧盟学生和学者超过4.5万人,24种欧盟官方语言走进中国高校课堂,300多所孔子学院和课堂遍及欧盟成员国。中欧文明对话为不同文明间求同存异、共同进步树立了典范。”中欧文明关系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政治互信可谓功不可没。

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最大的经济体,历任中国领导人特别重视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建设性作用,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便将欧洲视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作为世界上的主要双边关系之一,中欧政治互信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还在于它为杂音不断、令人忧虑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提供了大有裨益的镜鉴,值得双方倍加珍惜。“面对新的复杂形势,中欧领导人应登高望远,脚踏实地,进一步筑牢双方政治互信基础。”这是李克强总理的期待,无疑也是中欧人民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