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牵线搭桥 小业主带动大扶贫

24.05.2016  15:43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双龙村的一处山坡上,阳光洒进猕猴桃架里。看着洁白的猕猴桃花朵挂满枝头,种植大户王炜信心满满地说:“这片猕猴桃共有300亩地,去年首批100亩已经初产,今年将进入丰产期,预计可采摘100多吨,实现产值200万元。

按照“有产业才有就业、有就业才能脱贫”的思路,游仙区探索出了“小业主、大扶贫”的产业扶贫模式。如今,在游仙区,像王炜这样的“小业主”俨然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干细胞”。

业主:有技术有市场,发展有信心

我掌握的是新西兰猕猴桃种植技术,还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不怕种不出果子来!”3年前,王炜的基地还是黄泥巴土,草都不咋长,经过几年的农家肥改土,如今她的基地已经绿满山岗。

在来双龙村种植猕猴桃之前,王炜不但到四川农业大学学习了农业种植知识,还到蒲江县朋友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见习,收集了很多果贩资源。去年,基地初产的4000多斤生态红心猕猴桃两天之内被抢购一空。对于基地进入丰产期后的市场开拓,王炜有着自己的打算:“我们已经加盟了阿里巴巴的淘宝店,今年就可以在网上销售了。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发展生态休闲采摘项目。

虽然感觉前景乐观,王炜还是决定眼下不再扩大生产规模。“一是怕资金技术跟不上,二是怕劳动力成本太高。”如今,王炜的基地常年用工在15人左右,高峰期二三十人,每年支付的人工费用约30万元。

来做事的基本上是附近的村民。年龄大的,干一些除草、施肥类的简单活;年龄小点的,就教他们疏花、疏果、施肥、除虫等技术。”王炜说,在基地的带动下,周边村民发展猕猴桃50余亩。“种的人多了更容易形成品牌,降低销售成本。”王炜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并承诺农户跟着基地“搭车销售”。

小业主产业规模不大,能见缝插针地生长在贫困村的各个角落,更容易实现业主与村民利益的良性互动。”游仙区扶贫办主任董光明说,目前,该区探索了“基地+农户”“小业主+合作社”“小业主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多种方式,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村民:可挣钱可学技,脱贫有方向

我在罗总这里一年能挣一万多元,快比上我丈夫打工的收入了。”游仙区太平镇酒店村48岁的村民陈永兰是典型的无资金无技术的贫困户,儿子几年前的一场大病让她家因病返贫,丈夫只能外出务工。自从绵阳久红农业科技公司落户村上搞药材种植后,陈永兰就在这里打工,这样既能照顾儿孙,又能挣钱贴补家用。

今年67岁的王洪顺如今是久红公司的田间技术管理人员。王洪顺说,公司聘请的培训师每周来基地两次,除了技术指导也对村民进行现场教学,学得快、有头脑的人将会被聘请为技术员,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一年两万多的收入比外出务工强。

对于酒店村53岁的村民陈贵华来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思就是怎样把自家8亩地的瓜蒌种好。去年他加入合作社,一边在基地打零工学技术,一边在自家承包地上种药材,一年下来竟然有四万元的收入。“今年在外面当厨师的儿子也答应回来和我一起种药材了。”说起这件事,陈贵华很是得意。

游仙区人均纯收入低于3500元的贫困人口有7425人,这个群体中大多数是50岁~70岁的老人,由于年龄、技能、文化等因素,这部分人城里就业无门、乡村脱贫无路。在小业主的带动下,他们同时获得了土地、劳动力和技术收益,年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政府:善搭桥巧服务,扶贫有作为

我们在荒山上建基地,最大的难题就是基础条件太差,是他们的诚意打动了我。”绵阳久红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罗文相说,在游仙区扶贫办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邀请下,他先后来酒店村考察了4次,并提出了“水通、路通、电通、土地平整”的要求,结果要求很快得到了满足。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游仙区优惠的产业扶贫政策同样吸引着业主们。在业主入驻初期,游仙区就开始对项目进行跟踪配套,协调相关部门,争取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强化技术指导,改善产业设施,直至产业基本成熟。

游仙区对小业主为什么这么上心?“船小好掉头。”董光明说,选择发展规模在300亩左右的小业主落户贫困村,是因为即使业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测,要退出,归还土地也容易协调办理,留下的后遗症不大。

当然,选择业主是有严格条件的,并不是有资金就能落户。为了避免出现“先搞产业、再找销路”的盲目闯市场,游仙区在选择业主时主要看业主是否有成熟的种养技术和销售渠道。为此,他们筛除了近20个小业主发展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整合业主、村委建立配套的初加工基地。”董光明说,由于大部分小业主发展起步晚,许多农产品都运往外地进行初加工,不仅增加成本,还让利润外流。为此,游仙区扶贫办计划,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以政府出资、企业和村民入股的形式建立与之配套的初加工企业,将更多的利润留在贫困村。

数据显示,3年来游仙区65个贫困村引进了200多位小业主,投资总额达两亿多元,发展种植猕猴桃、核桃、中药材等三万多亩。目前,该区已扶持100多个小业主顺利达产,4000多户贫困家庭参与新型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