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为官不为是阶段性产物

05.03.2015  11:23

  新京报快讯(记者张婷)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日9开幕。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4年工作时,李克强表示,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报告中针对“为官不为”现象提出了治理要求。为何有些人会为官不为?这种情况是否普遍?有什么好的治理建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表示,为官不为是一个老问题了,但近两年尤其突出。王满传分析,为官不为的原因主要有“不想”、“不敢”、“不能”几种不同的情况。“不想”是指干部从主观上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没有积极主动性,怠政、懒政、堕政。“不敢”是指近两年有一系列新的动向和政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的干部不知道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没有胆量放手做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我们着力治理“乱作为”现象,有的干部就把不贪不占作为自己的为官准则,治理了“乱作为”,有些干部就变成“不作为”了。“不能”则主要指有些干部能力有限,无法完成工作任务。

  对此,王满传指出,政府需要完善对官员的评价、考核体系,根据新形势下的新目标,更新官员的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监督既包括政府自身的监督,也包括社会、公众的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孙晓莉表示,治理“为官不为”,可能跟群众的反映,中央领导的调研有关。孙晓莉认为,近几年,为官不为的现象凸显,跟狠抓作风建设有关,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

  孙晓莉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约束”和“激励”两方面着手。作风建设既需要约束机制,也需要激励机制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比如,最近大家都讨论的对公务员薪酬体制的完善,将待遇向基层公务员倾斜,这就是理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一个部分。“约束”和“激励”是一架车的两个轮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需要相辅相成。

(原标题: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为官不为”是阶段性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