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喊减三公经费 浙江压缩比例高达30%

18.02.2014  12:19

  各地政府对三公经费齐声喊“” 浙江省压缩比例高达30%

  编者按

  随着地方两会先后落下帷幕,地方政府2014年工作报告也随之纷纷出炉。梳理各地报告,不难发现,简政放权、依法行政、三公经费、廉洁政府、雾霾治理等,成为今年热词。这些热词所对应的工作举措,既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也是对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及时回应。法制日报从今天起推出《盘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专栏,以飨读者。

   法制网记者 张维

  在近日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提出六点要求,其中就包括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对此,地方政府作何回应?分析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没有一家不表态“要过紧日子”。如,浙江、北京、河北、江苏、宁夏、青海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了今年“三公”经费支出具体压缩比例。其中压缩比例最高的为浙江省,达到30%。

  晒三公成绩“”字当头

  2013年,“三公”经费大幅下降,是许多城市晒出的成绩单。

  广州市给出的数据是,该市2013年会议经费同比下降52%,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经费同比下降10%,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30%。没有新建楼堂馆所,因公出国(境)经费同比下降24%,清理违规使用专项资金9768万元。

  成都市公务接待费下降51.4%,因公出国(境)费下降34.4%,下发文件和全市性会议分别减少18.6%、12.2%。

  北京市政府召开的常务会、专题会、全市性大会减少40.4%,以市政府名义举办的活动减少了50%,市级部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压缩1.27亿元。

  苏州市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财政拨款支出下降20%。

  南京虽然未公布其“三公”经费控制情况,但却在全面审查政府的“钱袋子”上迈出重要一步。南京本次人代会上新增一项任务,即全面审查政府的“钱袋子”。南京市政府首次把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障基金这“四本账”全部提交审查批准。政府组成部门预算等首次全部提交审议。

  上海也以公开的方式来强化对相关资金的监督。2013年,上海首次公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结果,全面公开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三公”经费,进一步开放经济数据、公共服务等政府信息资源。

   控三公经费一减再减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表态,要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中将严控三公经费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上海提出,市政府各部门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预算原则上比2013年预算批复数压减5%,切实把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内化到政府运行各环节。《关于上海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提出,“2014年市本级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预算合计9.32亿元,比2013年预算数下降11.2%。其中:出国(境)经费预算1.93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预算4.43亿元、公务接待费预算2.96亿元”。

  北京提出三公经费支出预算降低12%以上,由2013年的11.13亿元降至9.72亿元。市级节庆论坛展会活动的财政经费压缩40%以上。

  有的城市在加强监督上出现较大突破。如南京市政府提出,2014年实现政府预算和政府组成部门预算的全部公开,2015年实现全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的公开。

  苏州强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审计,更加注重对民生资金、实事项目和“三公”经费的跟踪监督,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

  总额之外仍难见细账

  学界普遍对于三公经费在2013年的显著下降表示肯定。但是,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不公开“三公”经费原来的基数只公布降幅的做法,也有学者表示还是不清楚具体情况。此外,已有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公开程度也被认为仍显不够。如仅粗略地列出“三公”经费的支出总额。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预算专家叶青表示,从全国来看,目前只有1/3左右的地方政府进行了公开,还不平衡,应该继续推动。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认为,三公经费进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进步。因为这项工作刚刚起步,目前公布的内容比较粗略也可以理解,毕竟基数本身的计算需要一个科学的测算方法,但将来必然会越来越细化,包括究竟是哪项具体费用下降了多少都应该一目了然。此外,地方政府通常相对于中央部委来说接待任务较重,这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公务接待费用难以下降,导致了公开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