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为藏区百姓送去光明与幸福(报告文学)

01.09.2014  11:09

 题记:建设“电力天路”工程,为藏区百姓送去光明与幸福,是广大电力建设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重要精神的生动实践和有力诠释。

  山高挡不住电力员工运杆塔的脚步,路险挡不住电力员工立塔架线的斗志,“嘿呦,嘿呦”的号子声,在崇山峻岭中回荡,一座座杆塔在耸立,一条条银线在延伸。

  在四川藏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在3500至5000米海拔的高山峡谷之间,在沿线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在施工环境复杂和交通条件差的情况下,有一个人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肩负着对四川藏区百姓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正带领一支队伍顶寒风,斗冰雪,与恶劣环境抗衡,与时间赛跑,立塔架线,建设“电力天路”。

  他就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他告诉笔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藏区电网建设工程建设极其关注、关心,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给了我们极大鼓舞和有力鞭策。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一名电力建设者,我和我的战友们奋战在雪域高原,建设‘电力天路’,为四川藏区百姓送去光明与幸福,让藏区百姓彻底告别无电的历史,让藏区百姓冬天不再寒冷。用我们的责任与担当,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国旗增光添彩。

  勇于担当,肩负起让藏区百姓彻底告别无电历史的神圣使命

  “如果你不到四川藏区去实地看看,你就感受不到藏区是多么需要帮助。如果你不去现场调研,你就不知道该做点什么。”王抒祥多次跋山涉水深入四川藏区调研后满怀深情地说。

  通过调研了解到,四川藏区总人口约200万人,藏族群众约122万人,占全国藏族人口的24%,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包括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木里县,幅员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四川全省面积的52%,这里75%的区域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质环境复杂,但水电资源丰富,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由于历史欠帐、地理环境恶劣等原因,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冬季缺电问题尤其严重,无电地区比例较大。

  “一个省的面积,一个县的人口,一个乡的财政收入。”这是当地人对甘孜州的描述。甘孜州18个县分属于17个地方孤网,夏季有电送不出,冬天缺电进不来。冬季枯水期,停电是家常便饭,不少人甚至从未坐在自家的电视面前看过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在甘孜州还有20多万农牧民过着“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的极不卫生和安全的生活,许多地区冬季缺电问题严重,无电民众迫切希望用上清洁稳定电源。

  甘孜州许多年长者告诉王抒祥委员,他们都不会忘记解放前他们靠着“松光”照明过的那种日子,因为没有电,他们的黑夜也显得特别漫长,冬天的寒冷更是让他们度日如年。

  藏族百姓旦珠忧心忡忡:“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基本上都是冬天,冰天雪地的日子,家里每年都?牛被冻死,孩子做作业也只有点酥油灯。

  在甘孜州巴塘县城开湘菜馆的刘敏说,他买了一个柴油发电机,却不能同时带动厨房和餐厅用电,顾客们大部分时间点着蜡烛吃饭。

  在凉山州木里县后所乡田坝子村的藏族同胞说,“无电给田坝子村625户2700余村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每到夜晚家家户户只有靠酥油灯或蜡烛照明,买的电器也只是家中的摆设。”一句话说出了当地百姓的苦衷。

  现代社会中,电力已渗透到老百姓衣、食、住、行、娱等各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能源。打个电话、看看电视,在一般人看来很普通的一件事,对于生活在藏区的群众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多少年来,藏区群众对外面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着光明,渴望着也能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

  王抒祥委员谈到:“藏区解放已经60多年,但部分藏民仍没用上电,这对我国电力工业以及电力从业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现在既然条件已经成熟,就应该顺势而为。”他多次利用政协提案向国家反映情况提出推动尽早解决藏区百姓无电难题的建议。

  “彻底解决藏区百姓无电问题,面临着投资大、成本高、自然气候极其恶劣、施工难度极大等重重困难。从经济效益上看,这是难以回收成本的“电力天路”工程,但从藏区的发展来看,它是造福百姓的惠民工程,扶贫工程,德政工程。我们央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就要勇于担当,肩负起让藏区百姓彻底告别无电历史的神圣使命”王抒祥委员朴实而又坚定的言语中,彰显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攻坚克难,在雪域高原上架设“电力天路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多次来到四川调研,当了解四川藏区长期用电困难时,坚定提出加快藏区电网建设、加快解决孤网问题,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吹响点亮藏区号角。从2012年开始,在国家电网公司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相继实施“新甘石”联网工程、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川藏联网工程。这些都是电网建设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输电线路工程,承载着的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国家电网公司的重任担当,更是藏区群众的急切期盼。

  四川省电力公司建设者们克服了高海拔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环境恶劣、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不利条件,在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海拔在5000米的高原上,为“电亮藏区”经受了生理和心理上双重考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建设者们抱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决心,奋战在被称作“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把心血、汗水和真情播洒在了这片康巴热土,每一趟线路上都留下国家电网人员攻坚克难的身影,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新甘石”联网工程既是2012年四川省电网建设的“一号工程”,也是四川藏区电网项目的“卡脖子”工程。3月20日,工程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石渠县、甘孜县同时开工。“新甘石”联网工程总投资32.15亿元,线路全长1015千米,整个工程跨越海拔4200米以上的雪山6座,竖立铁塔1552基,塔材总重逾2.6万吨。工程施工点大多远离公路,无路可走,现代机械化运输难以展开,只能靠人抬马驮运输施工材料和器具。由于海拔高,空气含氧量太低,即使静静地坐着,心肺负担也时常如负重前行。不仅如此,这里特殊的气候决定了每年的有效工期只有7个月,石渠县甚至只有5个月施工时间,大大增加了施工的工作强度。

  广大电网员工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自开工以来,一批又一批国家电网员工肩负使命,毅然踏上川西高原,与大草原做伴,与风雪冰霜为伍,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为藏区同胞点亮希望之光。

  成都供电公司承担建设的甘孜至石渠段输变电工程平均海拔4500米,是整个“新甘石联网工程”中海拔最高、气温最低、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困难最大的一段。而成都供电公司建设的这50%,却又是穿越冻土层最长、生态环境最脆弱的施工区域之一。在这里除了严寒还有地处低气压、大风、雷暴雨、强幅射和包虫病疫源地。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迈出三步喘半天,一日经过四季天”。

  这里没有夏秋两季,只有春冬季。施工人员随时用准备着冬季的棉大衣和氧气瓶,以备天气突变时所用。在石渠高原上,快速走上几步,就会有胸闷的感觉﹔说话节奏稍快,就会感到呼吸困难,严重的缺氧,让施工人员们真切体会到“躺在石渠高原上也是一种奉献”的真正含义。

  说起高原缺氧难受的滋味,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赵宗波对此有着深深的体会。去年12月,他到工地后,主要承担项目部整个线路的复测任务。他随同成都供电公司组成的复测小组,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向山上跋涉,每次返回驻地时,因为体力消耗太大,都会感到头昏脑胀,吐个不停,只有躺下来吸几口氧气,才能稍稍缓解症状。加上正处冬季,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往往是“早上刮大风,中午落冰雹,晚上下暴雪”。长时间的高原缺氧作业,使他头痛欲裂、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几次昏倒在施工现场。

  石渠高原拉拉山上10多公里线路,大部分位于重冰区,且位于高山上,施工困难。基础冰冻接近2米,根本无法开挖,为了不搅动冻土、破坏地质,施工人员不能使用爆破方案,对此供用电公司项目部专门制定方案,采用破碎机进行破土、挖掘机清理冻土的方式,这样作业减少了对地质的损坏,但整个施工作业强度就成倍增加。

  为克服高原冻土给基础浇筑带来的困难,建设者们在低温冻土施工技术基础上,采取了“开水掺进混凝土、火炉搬进基坑内”等一系列保障质量的“土办法”﹔首次在高海拔地区使用了钢结构的室内GIS配电装置,使用无飞石、无震动、无噪音、可控性大幅度提高的“无声炸药”替代传统的火药爆破方式﹔专门定制了能抵抗零下48摄氏度的变压器,预制装配式围墙、预制装配式电缆沟,既使质量得到了保证,也极大地缩短了工期。

  他们只是众多奋战在“新甘石”建设工地电力员工的代表,从新都桥到石渠县,绵延千余里的施工在线,广大电力建设者们不畏艰险、抗击严寒、英勇奋战,挑战生命禁区,超越生命极限。13000人参与“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工程建设、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他们只用了半年时间胜利完成建设任务,创下了电网建设的“世界奇迹”。

  2014年3月18日,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极其关注、关心,并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川藏联网工程施工条件差,任务艰巨,但对昌都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意义重大。施工中务必做到安全第一,进度、投资服从安全。希望西藏、四川两省区全力支持工程建设,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使工程既是造福群众的项目,又是各族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大事,要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说:“俞正声主席的重要批示,为我们建设好川藏联网工程指明了方向。广大建设者倍受鼓舞,决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这项民心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好。

  1500公里的川藏联网输电线路,将穿越巴楚河、金沙江、澜沧江等河谷和高山丛林,沿线多为高山峻岭和无人区,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高山峻岭地段约占65%,地形陡峭,线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区域坡度在35°至-65°,基本为悬崖。由于工程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施工难度、物质运输、医疗保障等,无不是川藏电力天路建设者们必须直面的艰巨考题。

  川藏联网的建设者们通过合力攻关想出了一个破解难题的新办法——建设索道。整个川藏联网工程大约有30万吨物资需要从山下运送到山上,该工程已架设1.5吨级货运索道900余条,架设长度1100余千米,服务铁塔基础1800余基。而人烟稀少的山区怎样架设索道,成为工人们首先遇到的“拦路虎”。

  针对工程极其恶劣的特殊地形及气候条件,川藏联网工程大规模采用轻型货运索道运输施工工艺,在地形、地势复杂的高原、大高差山区工程物料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彻底解决了特殊地形条件下人力和畜力无法运输的难题。为进一步提高索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四川送变电公司专门成立了索道设计及受力计算软件开发小组,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索道架设创新研发、制作和实验,利用航拍技术还原高差和距离,避免了以前架设索道的随意性,使索道更加的规范和安全。

  川藏联网工程技术部主任助理、工程索道建设管理负责人杨怀伟说:四川电网共建立了1000条索道,索道总长度达到1000多公里。这在全世界输电网工程里面尚属首例!利用索道既节省了大量人力畜力,又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展的效率,如果没有索道,单靠人力畜力,预计完成这项工程至少就要5至6年时间,可以说没有货运索道,就没有川藏联网工程!”

  雪域高原上,一座座屹立在崇山峻岭间的铁塔,一条条架设在蓝天白云下的银色高压线,见证了广大建设者的艰辛和智慧。

  一位建设者深有感触地说“藏区同胞对于电的渴望外人无法想象,正是这种期盼的眼神让我们认识到工程建设的意义。难,我们是艰难一阵子,千难万难迎难上﹔值,用我们的辛劳换来藏区同胞的幸福,千值万值心无悔。”他的话反映了广大建设者的心声。

  誓保生态,坚守电网与环境的和谐之道

  四川藏区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建设“电力天路”工程,是否会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产生影响?是否会对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是否会对高原、高寒地表植被产生影响?是否会对高原冻土环境产生影响?是否会对沿线自然景观产生影响?无论哪一项出现差错,都将对高原、对中国乃至对东南亚的自然地理、气候生态造成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

  “工程沿线属于高原高寒、原始、独特、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极其缓慢,甚至不可逆转。环保不是我们的包袱,而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守住生态红线就是守住藏区百姓的未来希望,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片环境。我们要把这一造福藏区百姓的民生工程打造成绿色工程、生态工程,上至决策层,下至每一位建设者,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王抒祥告诉笔者。

  这里没有夏秋两季,只有春冬季。施工人员随时用准备着冬季的棉大衣和氧气瓶,以备天气突变时所用。在石渠高原上,快速走上几步,就会有胸闷的感觉﹔说话节奏稍快,就会感到呼吸困难,严重的缺氧,让施工人员们真切体会到“躺在石渠高原上也是一种奉献”的真正含义。

  说起高原缺氧难受的滋味,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赵宗波对此有着深深的体会。去年12月,他到工地后,主要承担项目部整个线路的复测任务。他随同成都供电公司组成的复测小组,每天都要背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向山上跋涉,每次返回驻地时,因为体力消耗太大,都会感到头昏脑胀,吐个不停,只有躺下来吸几口氧气,才能稍稍缓解症状。加上正处冬季,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往往是“早上刮大风,中午落冰雹,晚上下暴雪”。长时间的高原缺氧作业,使他头痛欲裂、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几次昏倒在施工现场。

  石渠高原拉拉山上10多公里线路,大部分位于重冰区,且位于高山上,施工困难。基础冰冻接近2米,根本无法开挖,为了不搅动冻土、破坏地质,施工人员不能使用爆破方案,对此供用电公司项目部专门制定方案,采用破碎机进行破土、挖掘机清理冻土的方式,这样作业减少了对地质的损坏,但整个施工作业强度就成倍增加。

  为克服高原冻土给基础浇筑带来的困难,建设者们在低温冻土施工技术基础上,采取了“开水掺进混凝土、火炉搬进基坑内”等一系列保障质量的“土办法”﹔首次在高海拔地区使用了钢结构的室内GIS配电装置,使用无飞石、无震动、无噪音、可控性大幅度提高的“无声炸药”替代传统的火药爆破方式﹔专门定制了能抵抗零下48摄氏度的变压器,预制装配式围墙、预制装配式电缆沟,既使质量得到了保证,也极大地缩短了工期。

  他们只是众多奋战在“新甘石”建设工地电力员工的代表,从新都桥到石渠县,绵延千余里的施工在线,广大电力建设者们不畏艰险、抗击严寒、英勇奋战,挑战生命禁区,超越生命极限。13000人参与“新甘石”联网工程的工程建设、物资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他们只用了半年时间胜利完成建设任务,创下了电网建设的“世界奇迹”。

  2014年3月18日,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极其关注、关心,并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川藏联网工程施工条件差,任务艰巨,但对昌都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意义重大。施工中务必做到安全第一,进度、投资服从安全。希望西藏、四川两省区全力支持工程建设,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使工程既是造福群众的项目,又是各族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大事,要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说:“俞正声主席的重要批示,为我们建设好川藏联网工程指明了方向。广大建设者倍受鼓舞,决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这项民心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好。

  1500公里的川藏联网输电线路,将穿越巴楚河、金沙江、澜沧江等河谷和高山丛林,沿线多为高山峻岭和无人区,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高山峻岭地段约占65%,地形陡峭,线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区域坡度在35°至-65°,基本为悬崖。由于工程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施工难度、物质运输、医疗保障等,无不是川藏电力天路建设者们必须直面的艰巨考题。

  川藏联网的建设者们通过合力攻关想出了一个破解难题的新办法——建设索道。整个川藏联网工程大约有30万吨物资需要从山下运送到山上,该工程已架设1.5吨级货运索道900余条,架设长度1100余千米,服务铁塔基础1800余基。而人烟稀少的山区怎样架设索道,成为工人们首先遇到的“拦路虎”。

  针对工程极其恶劣的特殊地形及气候条件,川藏联网工程大规模采用轻型货运索道运输施工工艺,在地形、地势复杂的高原、大高差山区工程物料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彻底解决了特殊地形条件下人力和畜力无法运输的难题。为进一步提高索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四川送变电公司专门成立了索道设计及受力计算软件开发小组,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索道架设创新研发、制作和实验,利用航拍技术还原高差和距离,避免了以前架设索道的随意性,使索道更加的规范和安全。

  川藏联网工程技术部主任助理、工程索道建设管理负责人杨怀伟说:四川电网共建立了1000条索道,索道总长度达到1000多公里。这在全世界输电网工程里面尚属首例!利用索道既节省了大量人力畜力,又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展的效率,如果没有索道,单靠人力畜力,预计完成这项工程至少就要5至6年时间,可以说没有货运索道,就没有川藏联网工程!”

  雪域高原上,一座座屹立在崇山峻岭间的铁塔,一条条架设在蓝天白云下的银色高压线,见证了广大建设者的艰辛和智慧。

  一位建设者深有感触地说“藏区同胞对于电的渴望外人无法想象,正是这种期盼的眼神让我们认识到工程建设的意义。难,我们是艰难一阵子,千难万难迎难上﹔值,用我们的辛劳换来藏区同胞的幸福,千值万值心无悔。”他的话反映了广大建设者的心声。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动物??川西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牵动着建设者们的心。保护好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工程建设者们在建设的同时,为了自然保护区,他们更改线路设计﹔为了减少树木砍伐,他们加高铁塔高度﹔为了保护草甸,他们将其切割成块异地保护,工程完成后物归原址﹔为了保护森林,他们放弃开挖道路的机械运输,采用骡马驮运……通过创新环保设计及施工,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建设者们十分注重环境保护的每一个细节,珍惜高原上的每一寸土地,  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委员,在每次在施工现场视察时,都不忘叮嘱参建员工们说:“我们不仅要为藏族同胞输送光明,更要与他们一道保护这美丽净土,建设绿色电网,创建环保施工典范。

  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新甘石”联网工程前线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朱白桦说:“最初规划,整体工程会砍伐6000立方米以上的林木,为了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建设方案一改再改,通过线路‘绕弯道’、加高铁塔高度、架运输索道等方式,线路比原计划拉长10多公里,增加了千万元的投资,但变电站和塔基选址避开了贡嘎山等7个自然保护区,林木砍伐比原计划减少了2/3。

  为了“减少碾压”马帮索道并用运输物资。如35千伏长须贡玛线路,全长33千米,由于该线路沿雅砻江江边群山而立,从道路到塔基基础点,少则几百米,多则几公里,塔基建设所需材料无法通过机械运输,全靠骡马驮、人力抬,把材料一一搬运上山。全线122基铁塔中,有100基以上铁塔材料需要使用骡马运输。“在骡马都上不去的高山陡坡区只有架设索道来运输基础建筑材料和塔材,索道运载能力强,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该项目负责人朱智鸿说。笔者看到,通往组塔的路上,一辆又一辆的卡车将塔材陆陆续续运到指定地点的公路边堆放。数十匹骡马负载着线路建设所需各种物资在山坳中曲折穿梭,2条索道正有序运转,将大件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施工现场。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施工的痕迹,只有一基基耸立起来的崭新铁塔。

  长须贡玛线路“电力马帮”主人邱母五三说:“60%的沙、石等材料都由骡马运输完成,让我不能想到的是,在陡峭的山坡,骡马看到腿都打哆嗦,电力工人们硬是用人力抬,都把钢材搬了上去。我最佩服的还是这些施工者。

  科学施工保护好草场植被。每一个施工场地、每一处便道、每座营地,他们都用铁栏杆围住,所围区域都垫上草垫,以确保施工人员和机械不直接踩踏草地。“当施工工期和环境两者冲突时,我们首要选择的肯定是环境保护。虽然工期很赶,但是我们不能野蛮施工,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石渠-洛须1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负责人蒋敦伟说。在藏区,草场是牧民的命根子。塔基的基础浇灌必然会对草甸造成破坏,为了最大限度地恢复受到扰动的植被,工程建设者专门开展了保护草甸整体切割异地存放,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铁塔所占地的草甸切割成40平方厘米的小块,全部挪放在指挥部的空地上,精心保护着。等到施工完成以后,把保护完好的草甸全部物归原址。对于沙化重重,移植草皮无法存活的塔基位,采用播种草籽,用遮光蓬布进行升温,浇水养护,促其草籽发芽生长,确保高原植被得到最大的恢复。即便到了“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网建设工程的收尾阶段,环境保护依然没有停止。对新种草籽生长情况、植被恢复情况的长期监测仍在继续,并将贯穿于工程运行的始终。

  夏季的川西高原,随处可见一簇簇五彩的小花,即使是电网铁塔周边的草地也绿意盎然,青葱依旧。这得益于电网建设者们高度的环保意识。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副州长舒大春对当前有序推进的“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网建设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四川电力公司建设者特别是在施工环境保护上,科学部署,环保施工,充分保护石渠藏区生态环境,为藏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榜样。

  线路项目部随队医生青梅泽仁说:“施工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集中运送处理。施工现场搭建临时厕所,施工营地设置垃圾箱。他们那么细心爱护我们这儿的环境,就连我们当地人都做不到!

  送来一片光明,不留半点遗憾。四川电网员工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绽放笑容,光明照亮藏区百姓幸福梦

  2012年9月1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

  然而对于四川藏区的人民来说,这是一个永生难忘的大喜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上午,随着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时任省长蒋巨峰和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共同启动,位于甘孜州的甘孜变电站和石渠变电站带电成功,标志着备受关注的四川重大民生工程——“新都桥—甘孜—石渠”电网联网工程正式通电!标志着甘孜州西北部电网告别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

  从此开始,一条由上万川电员工浴血奋战建成的“电力天路”飞架雪域高原。从此开始,百万藏区民众期盼已久的腾飞之梦开始踏上新的起点。

  “电力天路”既是政府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族团结的工程。电力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广大电力员工在肩负“点亮藏区”的光荣使命中,为康巴大地点燃了一盏盏温暖的明灯,光明照亮幸福梦。

  如今,高原上终于点亮了一盏比酥油灯更加明亮的灯,实现了藏族同胞的共同心声,照亮了藏区发展的光明之路。在这片神圣而古老的热土上,汇聚着普天之下的人间关爱,贫瘠、闭塞、落后的一幕幕将从此成为历史,它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强大的电流通过这里输送到甘孜州北部藏区的千家万户,藏族同胞将不再受缺电之苦,冬季不要靠烧牛粪取暖了。有了电,黑夜不再漫长﹔有了电,冬季不再寒冷﹔有了电,机械化、现代化的设备开始在农村牧区扎根。

  藏族村民达瓦对有电的日子充满了憧憬:“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以前手机充电要到县城,现在充电在家中可以完成。我要买个洗衣机,装个热水器,再也不用去澡堂了,还要买电热毯,冬天睡觉也不会被冻醒了……。

  “有了电,我今年就可以在石渠安安心心地做生意,不用离开了。”在四川石渠县城开小吃店的朱文武对“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正式通电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藏族老阿爸西绕降措牧民的泛着高原红写满生活艰辛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高兴地说:“电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说不完,仅拿做饭来说,以前用柴禾,不仅破坏森林资源,又影响环境卫生,做一顿饭都在烟熏火燎中完成。现在用上电了,既方便又环保,好处太多了。我们充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关心和温暖,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石渠有丰富的中药材和畜牧业资源,有了电,石渠的特色产业就可以翻开新的一页,经济发展会迈上新的台阶。”对于石渠县委副书记刘泽来说,通电则有更深更远的意义。“有了电,就有了电视、电话,党的方针政策和科技文化知识下到基层就方便多了。

  “这是一步跨千年的重大民生工程。”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益西达瓦说,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对实现“十二五”末新增农牧民聚居区“户户通电”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工程的建设将有力支持甘孜水电资源大规模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新甘石电力天路”竣工通电以来,沿线藏区发展加快、藏民生活明显改善,一些县城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化大型超市。

  2013年的春节,对于当地藏族同胞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平生第一次实现了这个多年期盼的梦想,“一家人围坐在电炉旁、喝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看着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伙子扎西心情非常激动。“过去每年春节,由于零下40摄氏度,枯水冰封,石渠城无电可用,城里有条件的藏胞们都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面投亲靠友,等到3、4月天气转暖再回来。春节的石渠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说这些话的时候,扎西的眼睛里闪动着的全是温暖和希望。

  风正潮平,自当乘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目前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建设中。一万余名的电力建设者,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在施工条件艰苦的施工沿线,鏖战无人地域,完成了运杆塔,架线路的工程。他们在天寒地冻的工作环境下,攻坚克难,载着胜利的喜悦,又奔向另一个施工地点。

  2014年底前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将全面峻工,将彻底解决为甘孜州藏区21万无电户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问题。

  2014年10月川藏联网工程将峻工投入运行。川藏联网工程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西藏昌都地区的缺电问题和川藏两省区无电地区的通电问题。

  彻底解决藏区百姓的用电问题,实现藏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有了新的引擎,就有了基础,就有了保障。四川藏区意气风发的新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奋勇前行。

  王抒祥委员坚定地说:“国网四川公司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西藏和藏区工作座谈会议精神,从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高度,全力加快藏区电网发展,解决藏区无电户通电问题,提升藏区供电服务水平,把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每个农牧民家中,使现代文明之光照亮藏区每个角落,为藏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从藏寨里的松光照明到现在的家家都有“夜明珠”,从传统的日落而息到现在入夜后的电视音响,当草原上的帐篷都可以成为不夜城时,藏区百姓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对甘孜藏区的万千温暖和亲切关怀。

  欢欣鼓舞的高原儿女如今正放声高唱幸福生活。从解放前的当牛做马到如今的当家作主,从旧社会的民不聊生到现在的逐步脱贫致富……强烈的反差是藏族同胞命运变迁的真实写照,沧桑巨变是写在康巴高原的壮美诗篇,藏区各族儿女感知党的光辉、深情歌唱“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一首反映藏族同胞心声的被广为传唱的歌曲《光芒》在高原上回荡,在我耳边响起:“一首康定情,唱了多少年?变成石头的是那古老的时间。祖先山,花开花谢多少遍,心中的光是一种世代的祈愿。一盏酥油灯,燃了多少年?睡成河流的是那古老的时间。吉祥山,繁星普降千万点,心中的光灵验了圣洁的箴言。光芒一片!照亮苍天。光芒一片!温暖苍原。光芒一片!地涌金莲。光芒一片!化作福田”。

  “电力天路”工程的实施如繁星点点,点燃了藏区的万家灯火,点亮文明和进步的光芒。千年的祈愿终于变成了现实,承载着藏区人民太多的希望和梦想。通电,给藏区人民带来的是温暖,更是希望!是藏区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电力天路”工程的建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奇迹。电力天路上的一座座铁塔就像一座座丰碑,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藏区同胞生活冷暖和民生问题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爱,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电力天路上的一条条银色高压线就像一条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线、团结线,将党中央和藏区同胞深厚情谊连接得更加紧密,将祖国内地和藏区连接得更加紧密,将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连接得更加紧密。

  广大电力建设者凭借超人的吃苦精神、坚强毅力和现代科技,挥洒万丈豪情,攻克多年冻土,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电力天路”,创造出一个个雪域奇迹,写下中国乃至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的最精彩的一笔。

  记忆挥之不去,多少个日日夜夜,每一刻都面临艰难曲折,面临高寒缺氧﹔每一刻都是生命、毅力的极限挑战,勇气、智慧的最大考虑。感动留在心中,数万大军骁勇奋战,为了肩负的国家使命,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众志成城,手持彩练当空舞,挥洒热血写春秋,铸就电力天路的丰碑。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华儿女,我为他们创造的世界电力史上的奇迹深感自豪,欢欣鼓舞!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值得宣扬,他们的精神震憾人心值得弘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真情朴实的笔触写下此文,衷心感谢广大电力建设者并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衷心祝福藏区百姓过上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电力天路”建设者是攻坚克难的急先锋,是勇于担当的生力军,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感人事迹和可贵精神,必将激发汇聚起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