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基层政协开展"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扫描
□本报记者 吴浩
截至2015年底,巴中有贫困人口31.83万,占川东北片区近一半。按照省上要求,2016年,巴中要减贫9.1万人,699个贫困村中有215个要“摘帽”,脱贫任务艰巨。
今年,南充要实现13.6万人减贫、317个贫困村“摘帽”以及南部、蓬安两个贫困县“摘帽”的任务。眼下,这场硬仗到了攻坚阶段。
9月5日至9日,省政协组织部分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共10家单位的10名记者联合开展走基层采访活动,聚焦基层政协组织和委员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巴中和南充两市成为媒体本次关注的焦点。
扶贫力度不断增强——
“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
入秋的巴中多云多雾多雨,清晨,雨后的青山层峦叠翠。记者团乘坐的大巴车刚一进山,就钻进了晨雾之中,如云中穿行般的独特体验和眼前美景让记者们啧啧赞叹。大家禁不住想:那些住在白云深处的人家,正在经历怎样的脱贫故事呢?
作为国家和我省新一轮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巴中正在经历着一场脱贫攻坚的硬战,不仅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市、县两级政协和委员们也积极行动起来,扶贫力度不断增强。
通江县政协委员赵阳初的扶贫故事便是一个例证。外出经商10多年、有一定经济积累的赵阳初,返乡发展生态农业,早在2013年就在家乡组建了四川犁夫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希望打造集空山黄牛保种选育、肉牛育肥、屠宰分割、冷链于一体的生态畜牧产业,更好带动乡亲致富增收。去年,省政协开展“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后,作为县政协委员,怎么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帮扶周边的贫困村民,成为赵阳初着力思考的问题。
赵阳初发现,贫困村民有了牛羊后,在养殖过程中仍面临三难:选种难、育肥难、销售难,任何一个难点没处理好,扶贫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帮人帮到底,扶贫扶全套。”赵阳初将自己的着力点对准“三难”,探索出“五统五包”帮扶发展机制:即统一牛种包牛源补栏、统一配料包饲草供应、统一培训包技术指导、统一防疫包疾病治疗、统一销售包保底价收购。“我的想法就是‘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赚’,有了这一套组合拳,贫困户养牛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赵阳初说,目前他的企业已带动当地3个乡镇11个村76户建卡贫困户通过养牛实现稳定增收。“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巴中市各级政协组织齐发力,开展涉及扶贫的协商议政33次、调研视察52次,提交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65件。同时,为贫困村争取项目147个,协调各类资金34850万元,办理的实事好事达到了3926件。
扶贫思路不断更新——
兴办企业促帮扶 不定目标求实效
熊纯华也是通江县的一名政协委员,2011年回乡创业发展。“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开展以来,他就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实体创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他总结出的好做法。熊纯华担任理事长的通江县健森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出了一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特别保障制度——“土地流转优先、劳务返包优先、技能培训优先”,目前合作社已成功帮助23户贫困户脱贫。由于有了长效的产业支撑和种植技能提升,这些贫困户可以稳步脱贫。
今年初,巴中市政协积极响应省政协“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号召,大力开展了“百企千人帮万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百千万”帮扶活动,动员有条件的委员兴办百家企业,号召千余名各级委员开展结对帮扶,组织市、县(区)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驻村帮扶,用3年时间帮扶1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记者发现,在巴中,和熊纯华、赵阳初一样通过兴办企业投身帮扶事业的委员还有很多。市政协委员、安驰驾校校长胡永乾回乡任蒲坪村村支书,带动本村3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360多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0户133人。截至目前,巴中市各级政协委员创办各类实体企业136个,常年吸纳就业3万多人,带动建卡贫困户1096户,户年均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
如果说“抓创业带动帮扶”是巴中政协助力脱贫攻坚的亮点,南充市政协扶贫工作则重点突出了“实实在在”和“界别优势”。所谓实实在在,就是不对委员下硬任务硬指标,但要求委员实实在在帮扶,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市政协委员张宏标联合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5户农户,成立了蓬安花好月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生态农业种植、发展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切实帮助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合作社已经吸纳村里49户贫困户、75户农户入社,并通过租赁、务工等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南充市政协还发动市县两级政协和委员主动和各方资源对接,并详细掌握帮扶对象和贫困村、贫困点的第一手资料,建立了帮扶信息库和工作台账。同时,紧扣贫困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智力、产业、医卫、助学等8项举措。“三帮”行动,是南充市政协响应“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谋划的具体行动,包括企业帮村、界别帮点和委员帮户。在界别帮点中,20个界别委员小组分别定点帮扶1个贫困点或社,使之达到思想观念有转变、公共服务有拓展、基础设施有改进、产业结构有优化和环境风貌有改善。以民盟、医卫、农工党界别为例,他们立足医卫优势,深入到6个贫困村点开展义检义诊、建立健康档案、培训乡村医生等活动,并探索建立了应对因病致贫的脱贫长效机制。
扶贫维度更加丰富——
在产业帮扶的同时注重文化帮扶
走进南充市政协结对帮扶的锦屏镇西拱桥村,村广场上的一排宣传栏引人注目,其中一项内容是252个字的西拱桥村村规民约,“西拱桥,是福地;相如里,人称奇……”用三字经的形式展示出来,形式新颖,朗朗上口。“这是我们将村规民约制定好以后,找来本地的乡贤和老师们专门编写的。”来自南充市政协的西拱桥村第一书记马晓勇说。
除了村规民约三字经,宣传栏里还有光荣榜,按长寿之星、新乡贤、致富之星、学习之星等种类,将村里的名人加以介绍,比如长寿之星栏目里,介绍了村里两位95岁的老人;学习之星栏目里,介绍了成为2014年蓬安中学文科状元的陈晟……看完几个宣传栏,记者就大概了解了村里的情况。
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只依靠展板宣传还不够。“在产业帮扶的同时,我们注重文化帮扶,宣传栏只是举措之一。”马晓勇介绍,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南充市政协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扶贫与扶志并重,先后4次组织群众代表外出考察,还组织农业界别的专家委员到村上讲授种养技术,举办了3期劳动技能培训班。与此同时,建设了村文化室、村民活动中心和健身文化广场,举行了“勤劳、朴实、感恩”教育活动,引导村民感恩奋进、勤劳致富。
南充市政协对西拱桥村文化帮扶的另一个亮点,就是组织成立了文艺演出队伍。队伍由村民组成,节目由村民自编自演,内容多为孝老敬老。文艺演出互动性突出,无论是当观众还是当演员,村民们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除了在村里演,文艺队还到附近村落巡演,“文艺队非常受欢迎,演出的频率越来越高,到今年底还能巡演10多场。”马晓勇说,作为驻村干部,他明显感觉到,受宣传栏、文艺队等传播载体的影响,村里的风气得到明显改善,村民更加团结上进。
现在,西拱桥村成为南充市脱贫攻坚现场拉练主要参观点。
点击
省政协:12个专委会按照省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昭觉、美姑、布拖、金阳等4个彝族聚居县,围绕产业发展、启智扶能、医疗保障、文化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基层政协组织能力培训等重点内容,持续开展助推凉山精准脱贫攻坚系列活动,目前经济委、农业委、文体医卫委、教育委、人资环委已经分别启动方案,其他专委会也制定跟进启动方案,按计划付诸实施。
宜宾市政协:由主席会议成员牵头10个工作组,对口联系帮扶10个贫困村,帮助制定脱贫奔康规划,协调项目启动资金。
眉山市政协:建立“三有”机制,确保领导部署有机构、推进落实有机制、履职活动有考核。引导40余名企业家委员依托各自优势抱团组合,参与5个村的扶贫工作,已捐助资金300余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新型农业。
甘孜州政协:总结4年来群众工作全覆盖和联寺联僧联户的做法和经验,将其上升为扶贫攻坚工作机制。
达州市政协:以政协专项督查通报为抓手,加强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充分发挥政协智力支乡联谊会的桥梁作用,动员、引导在外乡友回乡投资兴业、帮贫济困。
德阳市政协:对2016年以来涉及精准扶贫方面的23件提案重点跟进督办,促成反映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数读
截至7月底
◆全省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共43476人,参加“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的有41013人,参与活动总计33.5万人次、15.3万件◆各级政协履职参与76839人次,提交提案8975件、社情民意5749件、调研视察9005件◆帮助解决就业事项5255件、受益群众126278人◆协助落实义诊、捐赠药品器械、建卫生院所等医疗救助事项8941件、受益群众1392957人◆教育、培训、捐资助学等智力帮扶事项 11358件、受益群众12815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