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眼科专家:“放大镜姐妹”来找我不用挂号 希望她们赶快来成都

15.04.2014  07:55



医生正在为两姐妹做检查。

 

高倍放大镜一次只能装下两个字。

      原标题: 华西医院眼科专家:“放大镜姐妹”来找我不用挂号

  “就算眼瞎也要读书”,16岁的双胞胎姐妹梅小歉、梅小英,因眼疾只能借助高倍放大镜来看书写字。即便这样,她们的成绩仍然很好,一个是年级第一、一个是年级第三。昨日,宜宾“放大镜姐妹”的故事经本报报道后,牵动无数爱心人士的心。

  经本报记者联系,华西医院眼科专家表示,愿意免费为两姐妹进行诊断。昨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姐妹俩被送到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发现为眼球黄斑锡箔样改变,诊断初步考虑为先天性脉络膜萎缩。下周将请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专家进一步诊断。

      曾因眼疾辍学 在家仍坚持看书学习

  据了解,两姐妹1998年8月7日,出生于宜宾市珙县下罗乡的贫寒之家,在她们之前,家里已经有了两个姐姐。在她们小时候,父亲外出务工时因煤气中毒在云南离世。一年后,母亲带着姐妹四人改嫁同村。

  昨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两姐妹的母亲熊女士,她说,对两个女儿的遭遇,“很无奈也很内疚”。

  据熊女士介绍,2013年上半年时,两姐妹视力问题还不是很严重,开始以为是近视,就带去检查,说配不到眼镜,建议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当时家里面特别困难,是借了2000元去检查的,但是没有检查出结果。去年5月份时,两姐妹还曾经因为眼疾辍学回家。

  “回到家里,她们两个人每天就是看书,看困了就去睡觉,睡觉醒后继续看书自习”。熊女士说。

      她们自尊心强 “别人能做到,我们也能

  据班主任李科介绍,两个孩子比较乖,上课非常刻苦,自尊心强。在下罗中心校时,两姐妹视力不断下降,周围的师生曾自发捐助让两姐妹去医院检查治疗。两姐妹可能是因为不愿接受那种同情的眼光,所以产生了不想读书的想法。

  熊女士说:“当时两个孩子辍学回家后,性格明显变了很多,每天都感觉很焦虑的样子。幸好读高中的两个姐姐,每次放假回家时不停地劝她们,两姐妹也舍不得放弃学习,答应转校后才回到学校上课”。

  妹妹梅小英说:“我就觉得我是正常人,没和其他人有多少区别。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2013年9月,两姐妹转入玉和苗族乡中心校复读初二。读高中的姐姐,就从珙县巡场镇买了一把放大镜,给她们试一下。用放大镜最大的镜片,在光线好的时候勉强能看清楚。后面视力仍然在下降,就只有依靠那直径2厘米的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据母亲熊女士说:“开始只买了一把,姐妹两个用着不方便。班主任看见她们学习起来也有积极性了,便再买了一把放大镜,就这样一人一把放大镜,两姐妹在期末考试时,取得了好成绩”。

      再次检查 眼球黄斑锡箔样改变

  4月13日上午,珙县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到下罗育贤村再次看望梅小歉、梅小英双胞胎姐妹,并研究救助措施。

  据了解,当地卫生部门将联系专业医院对姐妹俩的病情进行检查诊断;教育部门将联系心理医生做好姐妹俩的心理辅导工作,在重要考试时结合姐妹俩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姐妹俩在校的安全、学习、生活及周末安全返程等落实专人负责;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姐妹俩家庭的相关帮扶救助工作。

  昨日早上,天刚蒙蒙亮时,梅小歉、梅小英两姐妹在妈妈的带领下,坐上了最早的大巴车。在学校与班主任李老师会合后,他们一道前往医院检查。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两姐妹为黄斑锡箔样改变,诊断初步考虑为先天性脉络膜萎缩。下周,还将请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专家对姐妹俩进一步诊断。

  本报报道见报后,北京慈善组织也表示将帮助两姐妹,正在收集资料,联系北京等大城市知名医疗专家进行评估,考虑也将进行帮扶。

      专家分析

      两姐妹才16岁 应该不会严重到如此程度

  昨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教授陆方,在获知姐妹俩的情况后,也非常关心,并表示希望姐妹俩来华西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我每周周一和周三上午门诊,姐妹俩到医院直接找我不用挂号。”陆方教授是眼底病方面的知名专家,她的号已经预约到两个月之后,为了尽快为姐妹俩诊断,陆方教授说,将破例为其“加塞”,希望她们赶快来成都。

  在看过姐妹俩的病历后,陆方教授说:“因为没有看到姐妹俩发病至今的所有检查资料,也没有看到本人,所以无法对她们的病情做判断。但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在目前的医学技术来看的确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

  不过陆方教授认为,若只是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两姐妹的年龄才16岁,病情应该不会严重到必须使用高倍放大镜的程度。但要判断两姐妹的病情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响,还需要病人到医院现场检查诊断。

  杨林华西都市报记者程渝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周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