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先锋]丁强:三本驻村日记 记录村情民意

16.05.2017  15:58

 

  “这样一本民生账本提醒自己,要做的工作还很多。”5月12日,翻开丁强的日记本,这样一段话映入记者眼帘。

两年前的4月,通江县委群众工作部机关工会主席、接访股长丁强出任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三本厚厚的日记,记录了他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

□陈孟勤 记者林凌

   进院坝、说农事、谈农情

  “不少村民白天要外出干活,晚上才能召集在一起,有时候讨论结束就是凌晨了。

  ——摘自丁强的《民情日记》丁强的走马上任并不顺利。

  “不就是挂挂名,隔三差五来转转,时间满了就回去。”村民见面会上,有人提出质疑。“不做点实事,老百姓不会认同你。”丁强说。此前,他先后在5个乡镇工作,有着16年基层工作经验。

  此后,村里多了一个“自来熟”。进院坝、住农家、说农事、谈农情,不到两个月时间,丁强走遍了全村9个村民小组的468户农户,走访中他勤写日记,形成了“苟家坝村村情民意一本通”。他还和村“两委”干部将全部贫困户细化分类,挖致贫根源、定扶贫规划。渐渐地,他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探索“5+1”脱贫模式

  “要让贫困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稳定增加收入。

  ——摘自丁强的《民情日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曾是苟家坝村道路的写照。

  “三个月内修好路。”驻村后的一次群众会上,丁强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你这是在吹壳子。”村民张建富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了81天,4.8公里村道硬化完成。

  路修通了,发展产业的资金从哪儿来?丁强为此四处奔波争取支持,最终,通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金融部门在该村开展小额信贷评级授信,还引入了保险机制。经过摸索,“信用社、帮扶单位、财政、保险、企业+贫困户”的“5+1”脱贫模式逐渐成形。

  当地富有林地资源,如何利用好?丁强组织开展规划论证,“长短结合、高低搭配、以短养长”的种养模式在村里推开。丁强还协调引进龙头企业,在村里建立养殖基地,按照“扶贫股”“集体股”“一般股”的模式量化到全村,保底分红。

  截至去年底,全村85户286人实现脱贫,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整村年人均收入达8000余元,苟家坝村基本实现脱贫摘帽。

  村里的事哪件都不能耽搁

  “如果可以,我愿意这么一直待下去。”——摘自丁强的《民情日记

  “墙壁到处都是裂缝,屋内陈设凌乱,屋外杂草丛生。”回忆第一次到村民王永林家看到的情形,丁强至今“有些揪心”。而记者见到王永林时,搬进新房的他笑得合不拢嘴,“要不是小丁书记,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住上新房”。

  说到丁强,村民刘清平充满感激。他的养鸡场资金断链时,丁强瞒着妻子借资2万元帮他渡过难关。后来他才得知,丁强的父亲瘫痪在床,母亲生病住院,家里经济压力也很大。

  “危旧房改造、村民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村里的事哪件都不能耽搁。”丁强说。父亲离世时,他还忙着给外来的考察队伍介绍村情,没来得及见老人最后一面。

  700多个日夜的真情驻守,让丁强成了一名苟家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