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金堂县:村民家门口建厂房当股东
金堂县进行探索,村民用集体建设用地建工业园区
本报讯(记者 冉倩婷)工厂啥时开工?何时能上班?5月6日,金堂县竹篙镇观音村14组村民沈传英从农民新居步行十分钟后,来到金堂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内打听消息。当天,在首批落户园区的香港(成都)九鼎福食品有限公司,一条先进的月饼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调试。随着入驻企业陆续投产,成都首个通过土地整理方式、用集体建设用地修建的工业园区,释放出深化统筹城乡改革的活力。
“加上打工的工资,今年收入比往年多一万五没问题。”早一天在家门口上班,就能领到比在成都打工高出一倍的工资,年底还能从这个园区分红,沈传英当然着急。“村民都是这个园区的股东,一直盼望着入驻企业能早点投产,早点产生效益。”竹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竹篙镇在成都市率先试点,在政府引导及统一规划下,通过村民自发参与土地整理,引进社会资本,利用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修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再将园区厂房出租给引进的企业,村民成为永久“房东”,建立起“产权入股,民主管理,公司运作,按股分红”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金堂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一期70亩起步区的4.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主体已经建成,协议引进企业10家,现已入驻3家,协议引资4.01亿元,已完成投资1.22亿元。“说直白点,就是‘我出地,你建厂’。”竹篙镇负责人认为,这种方式实现了“三方共赢”——减少了政府投入,降低了入驻企业资金压力,入股园区的农民每年按股得到分红。“公司今年2月入驻,厂房是租赁的,价格相对便宜,减少了资金和时间成本。”香港(成都)九鼎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军说,该公司的农产品原料将在金堂县内采购,并为竹篙镇提供近500个就业岗位。
以园区为核心,竹篙镇延伸发展的“二花三果一菜二园”产业体系正在打造中,将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提供农副产品原料。同时,围绕园区的商住配套开始动工建设,集中安置小区1500户将于明年5月前全部入住,“真正实现产城一体”。
观察
推进统筹城乡的三个突破口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郭晓鸣
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四川相对发达地区,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具有最大的优势,也拥有最多的机遇。目前成都已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治理等一些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除部分山区外,其余地区可吸收、借鉴其经验,并结合实际加大改革力度。
当下,成都平原经济区推进统筹城乡有三个重要突破口。一是要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成都平原经济区是我省城市化、城镇化高速推进的区域,要素流动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政策调整、如何形成体制突破以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优化城乡产业配置,是统筹城乡关键所在。二是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城乡早期由政府主导,现在要更加重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以及调动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和“草根智慧”。三是要更加注重保护农民的财产权。新型城镇化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自主权,统筹城乡的深入推进才有望实现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