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化解地方债风险治本之策

13.05.2015  12:58

   改革是化解地方债风险治本之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魏加宁

  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地方债置换,都必须有利于推进改革、有利于风险化解、有利于长远发展。只有实施有条件的救助,推进相关改革,才能防范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在处置存量债务问题的同时,避免新的债务风险继续累积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所谓“中国版QE”的讨论有所升温。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魏加宁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一问题的热度提升,与地方债问题的解决、地方债置换有关。

  记者:为什么舆论会关注“中国版QE”的话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魏加宁:我认为,这很可能与地方债问题的解决、地方债置换有关。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强调,就是具体采用什么方式推进地方债置换可以讨论,但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必须有利于推进改革、有利于风险化解、有利于长远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就当前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而言,推进改革就好比是“动手术”,因此,加快推进改革是当务之急。具体到地方债问题上,在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时,相关部门可以相互配合,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无论怎么做,都必须有利于推进改革。

  记者:从国际经验来看,是否有在解决债务问题的同时推进改革的成功案例?

  魏加宁:虽然有些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例子,但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希腊的例子。IMF等国际机构在对希腊进行救援时,就明确要求希腊政府推进改革,否则就会停止援助,以此来倒逼希腊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包括,财政体制改革,重建税务系统,实现财政平衡;以及同时进行经济结构改革,打破产品市场壁垒等等。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设置附加条件?

  魏加宁:改革才是治本之策,只有实施有条件的救助,推进相关改革,才能防范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改变“中央政府会为地方政府兜底”的市场预期,在处置存量债务问题的同时,避免新的债务风险继续累积。

  记者:针对目前地方债问题,您认为是否可以在设置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实施“中国版QE”?

  魏加宁:其实,大家对“QE”的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做法和量化宽松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的目的不是巨量宽松,而是促进改革。首先,要督促地方政府加快改革,并以此为“”,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那些按照预期或超过预期完成改革任务的地方政府可以给予奖励,而对于那些到期无法达到改革目标任务的地方政府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同时,财政平衡与结构改革齐头并进,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结构改革上,保证结构改革与财政平衡同步进行,避免因财政紧缩造成经济的过度下行。并且,为了让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我认为,光靠财政部门一家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财政部与中央银行乃至国资委等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避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爆发并传染到商业银行等金融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