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深化改革成效显 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系统本月上线
新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2个部门,一枚印章全管完
改革,就是要重点推进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四川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创新了一些好典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激发了新的发展动能和活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期盼更多改革成果更多惠及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特写
“来一次就搞定,太好了!”6月12日,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内,新津某企业工作人员程飞翔竖起大拇指点赞。在该公司新的营业执照上,记者看到,登记机关处盖着一枚“新津县行政审批局”的鲜红印章。
审批效率大幅提升,这枚印章是关键所在。作为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确定的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单位之一,新津2015年设立了我省首个县级行政审批局,实施审管分离,用一枚印章整合22个部门的行政审批,同时强化服务和监管,显著提升了行政效能,激发出蓬勃的市场活力。
□本报记者 程文雯
高效
20分钟变更营业执照
程飞翔办理的是营业执照变更业务,“以前也办过一次,等了7个工作日。”但这次,他只用了20分钟。
高效源于审批改革。2015年3月,新津县行政审批局成立,将县规划局、建设局、交通局等22个部门承担的173项行政审批职能全部划转到审批局下,相关审批工作人员也一同划转,而原本分散在22个职能部门的审批用公章也简化成一枚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章。自此,新津县的企业无论办理多少事项,都只需走进一道门,面对一位工作人员,提交一份材料。
一枚印章管审批,把原来流转于不同部门间的审批流程,变为一个部门内部的审批流水线,“以营业执照变更为例,过去每一个部门都要单独审核材料,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路上。现在都集中在同一个部门,办事效率自然高。”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副局长陈龙说。
据介绍,新津县成立行政审批局以后,将社会投资项目涉及的3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分为“注册、立项、设计、报建”四个阶段,社会投资项目从登记注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最短只需 40个工作日,比原来的161个工作日大大减少。
今年,新津县进一步将改革推向纵深,锁定探索工业项目“零审批”,把事前的行政审批变为事中、事后的政务服务,实现“先开工、后拿证”。即在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提交申请后,一次性告知审批流程和要件,在开工前只需办理好注册登记、项目备案、施工图备案和环评,完成质量监督、安全监督、施工许可三登记即可开工建设,剩余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30余事项可以在开工后办理,最后实行联合竣工验收、办证。
监管
22个部门分别制定“监管清单”
一块几乎占满了整面墙的电子屏上,蜀能紧固件扩建项目等四个项目工地的实时画面同时显示——这里是新津县工业项目“零审批”安全工地监控中心。借助安全工地监管平台,新津县为项目监管安上了“千里眼”。
审批速度的极大提升,也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力并未大量增加的前提下,如何确保监管不缺失?这个安全工地监管平台成为利器。
“除了通过视频实时监督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这套系统还能实现PM10、噪音、温度、湿度等指标的实时监控,如果数据超标,系统会自动预警。”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王林建介绍,“过去只有现场监管,各个部门分别跑现场,现在采用‘线上监控、线下监管’相结合,监管不仅更全面,而且更科学。”
此外,在行政审批局开始运转之时,新津县还配套出台了《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意见》,明确并强化了其他职能部门在事中事后的监管责任。22个县级职能部门分别制定“监管清单”,解决传统审批工作中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或“以审代管”的现象。
当地还整合原有的阳光热线等13个平台,建成新津县民生诉求会办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出台县领导和部门固定联系企业制度,通过建立限时办结、回访、超期办理警告、督察督办等机制,促使群众和企业诉求及时解决。从去年1月到今年5月,中心共受理诉求12729件,满意率达98%。
截至目前,该局共受理审批事项36604件,办结率100%;2016年新增市场主体4201户,同比增长56.8%,注册资金96.91亿元,同比增长41.1%。
本报讯(记者 王成栋)今年一季度,我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9287户,同比增长33.34%。至此,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数突破440万户。按每个工作日8小时计算,前三个月平均每分钟我省就诞生6家新市场主体。这是近日记者从省工商局获悉的。
市场活力源于2014年3月启动的商事制度改革。在此期间,我省逐步完成了企业注册流程、费用和时间等领域的“减法”。
改革开始的当年9月,我省在成都、泸州、遂宁、甘孜4个市(州)开展“先照后证”试点,将试点地区工商登记前置许可事项压缩90%。2015年,我省又先于全国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并创新“3+1”模式,将公章准刻纳入改革内容。此前,企业办理“三证”和刻制公章需跑5个窗口、交5套申请表、填96个指标,改革后只需跑一个窗口、交一套申请表、填44个指标,办理时间从30天缩短到3天。去年,我省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五证合一”改革,采取“5+1”模式。
截至目前,我省已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从改革前的150项减至51项,后置审批事项调整为152项。
宽松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使企业“出生成本”大幅降低。此前在川新设立一家注册资本为1亿元的企业需缴纳4.4万元注册登记费,如今注册登记费和相关工本费全部取消。
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深化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目标是将“面对面”服务逐渐变为“键对键”服务,申请人只需点点鼠标就可完成网上提交材料、网上审查核准、网上核发执照。据悉,我省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系统将于本月上线运营。
故事
蝶变的友谊村:3594名村民变“股东”
股份制改革铺就村民共同股份制改革铺就村民共同富裕富裕路路
□本报记者 吴晓彤 雷倢
6月12日中午,记者走进德阳市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时,村支书邹顺明正带着村民们改造村容村貌。工程量不小:在友谊村的蓝图上,村口的小池塘要变成大湖泊、土路将彻底被柏油路取代……“游客来了有耍头,我们致富更有盼头。”他抹着脸上的汗水,大声给大家鼓劲。
去年,友谊村集体收入8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达到18100元。拿着集体资产股权证变身为“股东”的3594名村民,在过去的三年,比其他村多了一条致富“路”——股权分红。
这个不起眼的村落用三年实践,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上响亮发声。
新身份:村民变“股东”共享红利
“把土地入股给村里,年底还能拿到一笔分红。”6月12日,村民易永琼向记者展示了三个红色的股权本。在友谊村,3594名村民都持有这样的股权本。
股权本来源于2014年7月开启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启动前,友谊村对全村的集体资产进行“全扫描”,主要涵盖资源、资产和资金三方面。通过村民代表、老村干部一起,友谊村核定集体资产共计200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额为1521万元。
根据改革内容,按集体股不高于30%的原则,村集体持股 29.11%,剩余的70.89%,则采取人人均等的方式,量化到村民头上。换言之,友谊村每位村民均享有3000元的股份。
面积1350亩的鱼塘,是友谊村最为核心的集体经营性资产。此前由村里的几十位村民联手承包经营,每年仅收入10万元承包费。用村主任谢丰强的话说,这笔钱连“村里的公益性开支都不够”。谢丰强认为,鱼塘的价值远不止这么多,而且它所产生的收益应该惠及所有村民。
2014年秋,改革引来活水——一家本地企业决定投资2亿元,将鱼塘与周边河滩地、积水潭和淤积区整体打造成易家河坝风景旅游景区。按照协议,前五年的收益主要用于村级道路整修、自来水和天然气管道修建及地下管网建设等。去年底前,友谊村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以及天然气和自来水全覆盖。
“我们现在正在做雨污分流系统,还有‘谢家大院’旅游项目。”指着不远处的管道和建筑物,谢丰强说,改革让村里实现了“美”,也为“富”和“幸福”提供更多的可能。
新思路:打造农旅结合钓“大鱼”
村民变“股东”的红利,更体现在荷包上。邹顺明说,过去养鱼时,鱼塘每亩年产值2万元,如今则高达五倍以上。
转变,源于改革后发展思路的调整:村里将目光转向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文章”还是围绕千亩池塘来做。2014年起,村里搞起了专业竞技垂钓和休闲垂钓体验服务,打造了休闲观光长廊、仿古亭台等配套,走上养殖垂钓、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等为一体的发展道路。
友谊村的资源优势,还钓来了一条“大鱼”:今年5月6日,2017四川省钓鱼运动锦标赛在易家河坝钓鱼运动竞训基地举行,全国各地百余名钓协运动员齐聚于此,友谊村也在钓鱼爱好者中打响了名气。
“这两年来村里观光、垂钓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年赚10万元也没问题。”友谊村的郑毅、邹丽夫妻俩看准了商机,承包了二十几个小鱼塘合成了有着200余亩水面的三江湖,开展水上游览、餐饮、垂钓等项目。目前,友谊村农家乐数量达到17家,易家河坝生态旅游区解决全村6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1500元。去年友谊村旅游收入突破1500余万元。
“等所有的旅游项目建成后,我们这里还会有乡村酒店。”邹顺明指着村委会背后正在施工的建筑说,明年,友谊村就可以实现让游客“停下来、留下来、住下来”。“到时候大家的收入还会翻着跟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