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领:四川媒体融合全面提速

06.11.2014  11:05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观察(一)

  □本报记者 朱雪黎

  不久前,一幅名为《达成协议35项!一图详解王东明书记欧洲三国行》的热图引爆网络。“轻松易读、一目了然”,网站、微博、微信上,四川网友纷纷转发点赞。

  6月1日至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率四川代表团前往法国、德国、荷兰考察访问,深化与法国、德国、荷兰三国有关地区全方位多领域务实合作,积极推进四川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9天签下35个各类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用“时机关键,意义重大”来评价四川代表团此次出访欧洲。《达成协议35项!一图详解王东明书记欧洲三国行》由四川日报联合四川在线、四川日报网、四川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共同出品。严谨丰富的时政新闻内容,轻松活泼的新媒体呈现方式,使其迅速成为当日舆论热点。

  今年,拥有逾6亿网民、5亿手机网民的中国互联网迎来“第三个十年”。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方式正急速改写着媒体格局。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四川,媒体融合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将有哪些大动作?

  为什么改?

  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体的事

  10月14日,“2014成都创意设计周”圆满落幕。半个月里,“90后”女孩韩璐跟着媒体报道追了近20场活动。省市媒体借助报纸、网站、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平台,为这场国际性创意设计盛事吸引100余万人次参与。

  “媒体融合可以整合各媒体的资源优势,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宣传报道,对地方经济建设有积极的助推作用。”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科介绍,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整合声屏报网资源的同时,还建立新华社科博会发布端。经过立体宣传发酵,扩大了科博会的品牌影响力,增厚了展会的含金量。

  在巴中市平昌县,原本在网站论坛“抱怨”的网友经常会被组织起来,参加线下学习考察活动,当地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全面跟踪报道。走访、沟通让网友消除怨言,大量客观的报道也让群众敞开了建言献策的心扉。

  从网络到移动互联网,从门户网站到微信、客户端,媒体融合已不仅仅是媒体的事,更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今,中央对媒体融合的目标定位十分清晰: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在四川,媒体融合已全面提速。

  9月18日,全省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我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进行安排部署。1个月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客厅”和“院坝”的比喻鲜明传达了打通传统舆论场和社会舆论场的必要性,媒体融合发展中,四川将强化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产品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5个方面深度融合,构建我省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抢占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日前公布的《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推动以四川日报为龙头构建川报全媒体集群”、“推动四川广播电视台组建新媒体公司,搭建全媒体采编平台”等8大媒体融合发展项目,获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列入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

  改什么?

  转变理念,“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

  据省网信办统计,目前全国微信公众号达580万个、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6000多家,我省“成都生活”“四川旅游”“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遇见都江堰”等媒体、政务微信公众号也备受关注。

  通过媒体融合,打通传统舆论场与社会舆论场,做到人民群众聚集在哪里,媒体声音就覆盖到哪里。强化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四川媒体人,不断在新媒体领域开疆拓土、推陈出新。

  9月18日,川报全媒体集群发布首批新媒体产品。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四川新闻客户端、川报观察客户端微信、四川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产品,就迅速添加一大批活跃“粉丝”。 (下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