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修辞学”传递中国高层攻坚决心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 王秀琼 李志晖 韩淼) 谈及改革,中国高层喜欢用比喻。
“啃硬骨头”、“涉险滩”已成为习近平为人熟知的“改革比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他又一次用类似的生动表达发出改革动员令。
9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指出,中国正在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研究。他说,“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用“爬坡过坎”、“成长的烦恼”来形容中国经济转型之艰,又以“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表明坚持改革的信心。他说,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李克强10月在中越工商界午餐会上说,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险滩还是深水区,我们都会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改革面临攻坚克难的任务,形势十分复杂。领导层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讲改革起到了传递政治勇气和智慧、凝聚改革民意的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这样的作用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说,抓住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通过语言动员来凝聚人心,使大家理解改革的方向,明晰改革的路径,高层用比喻讲改革是有政治考虑的。
“改革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气,就很难推动了。”他说。
去年11月产生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观察人士认为,一方面,中国身处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转变以往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都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另一方面,中国国情复杂,改革需要破除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弊端并触动一些既得利益。
人们注意到,十八大以来,以往在“官话”中少见的生动比喻多次出现在中共领导人关于改革的讲话中。
去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首次用“啃硬骨头”、“涉险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等比喻强调改革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李克强在十八大后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时说,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还说,要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一句改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使人印象深刻。他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提到简政放权,他直呼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5月,在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谈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
“壮士断腕”、“涉险滩”、“开弓没有回头箭”都带着点“狠劲”,传递了领导人攻坚改革的决心。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说,改革面临重大利益格局调整,要减少既得利益方的干扰,要有决心勇气和政治智慧,更要凝聚共识。中国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如果用很深奥的理论和语言,就和老百姓隔一层皮、隔一堵墙。
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看来,这些比喻通俗易懂,让老百姓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和现实的复杂性,才会真正把中央精神贯彻下去。
“我们长期听官话,照本宣科,一套又一套,这个领导说今天我讲‘三点’,那个领导说‘一二三四五’,说的都是大道理,老百姓听不懂。”他说。
分析人士说,“改革比喻”不仅巧妙地凝聚民意,还包含了重要的改革智慧。
在报道习近平12月在广东的讲话时,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评论:“习近平提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其实就是要打破各种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这种局面已经严重阻碍了改革的推进和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
李克强在阐述改革的方法时也善用比喻。他说,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谈转变政府职能,他说:“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引用比喻推动改革是中国改革经验之一。“摸着石头过河”,“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比喻已成改革名言,流传甚广。邓小平的“猫论”后来演变成“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戴仲川认为,政治家都知道动员群众的重要性,他们有个性、精彩、贴近群众的话流传开来,后辈政治家也会从前辈身上汲取政治智慧。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在改革比喻帮助形成改革共识之后,人们期待三中全会出台的改革方案。(完)(新华社记者许雪毅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