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围城》影视改编引纠纷 IP影视隐患显现
一面是IP概念的不断升温,一面是有关的IP改编的争议持续爆发,被认为是“IP疯狂年”的2016注定不平静:最近,当红作家匪我思存在微博上控诉,某制片方在影视改编权过期的情况下,依然开机改编其作品《迷雾围城》; 而制片方则回应称,匪我思存索要1200万天价续约费,让制作方前期投入的数千万元几乎打水漂。一时间,大IP影视化过程中的种种隐患与风险浮出水面。
《迷雾围城》遭侵权风波
2014年12月,作家顾漫在微博批评乐视影业在《何以笙箫默》改编权终止的情况下,擅自拍摄并注册“何以笙箫默”商标,引发乐视、光线两版《何以笙箫默》之争;2015年11月,作家天下霸唱因将自己的两部《鬼吹灯》相关作品授权改编网络剧,导致小说版权方抗议……
伴随着网络文学IP影视化的热潮,近两年来,作家与制作方、小说方之间的侵权争议越来越多。继上述几大事件之后,4月1日,曾创作《寂寞空庭春欲晚》、《最好的时光》、《千山暮雪》等热门作品的网络作家匪我思存也在微博再提IP改编的侵权之争。
匪我思存透露,她曾与2011年3月15日,与北京紫晶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其小说《迷雾围城》签订了有效期5年的影视改编合同,截止今年3月15日,紫晶泉对《迷雾围城》改编成电视剧的拍摄、发行、播出权利,均已到期终止。然而,由《迷雾围城》 改编的电视剧《人生若如初相见》依然在合同终止前3天开始了拍摄。根据合同,除非制作方于今年3月15日前完成电视剧拍摄并发行、播出,否则之后的任何动向都属侵权。因此,匪我思存方面已经于4月8日在北京立案起诉侵权。
《人生若如初相见》的制片人常莎否认侵权,并称制作方在过去的5年中,为剧本花费近千万投入,从去年12月底电视剧启动到正式开机,匪我思存方面也没有提过版权到期异议,而是在开机后突然索要1200万元的天价续约费,并质疑是有其他影视公司介入,让小说的IP版权费突然飙高。
作者和制片方均“有苦难言”
粉丝无数的网络作家,缘何频频遭遇改编侵权风波?为IP作品一掷千金的影视制作公司,是否也是风险重重?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作品影视化后带来的巨大利益,很容易让作者和制片方争得不可开交,未来,相关侵权纠纷只会越来越多。
比如,去年《芈月传》播出期间,原著作者蒋胜男与制作方之间编剧争议,曾一度引发罗生门的讨论。导演郑晓龙在近期为该剧赴台宣传时,就愤慨指责蒋胜男精心炒作,“我们都是按照合同来做的,比如该给她什么样的署名、稿酬。为什么她还提这些事?”而蒋胜男也在微博叫屈,认为自己遭到“精神摧残”。
一位网络文学版权买手告诉记者,如今IP改编权的价格,与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今年初,一部热门网络小说的版权可以卖到千万级别,因此,天价续约、改编权转卖的现象都很常见,“但过去合同在细节上往往不够完备。比如获得原著改编权后,制作方是否还可以进一步衍生制作续集?比如改编授权合同的期限,到底是以制片方在总局备案、开机为准,还是以制作完成为准?如果没有特别明确的合同细则,双方很容易各执一词”。而一位曾参与IP剧制作的影视公司从业人员也表示,由于约定较为模糊,像《迷雾围城》改编权过期这样的案例很多,甚至常有影视公司在改编权合同到期前几日开机的情况,“甚至演员都没定,就先发布了开拍的信息,就是想抢在版权到期前上马”。
孵化成本高、回报不稳定
纠纷重重的情况下,IP作品对市场的吸引力依然巨大。由周迅主演的电视剧《如懿传》1500万一集的天价,就让不少人垂涎欲滴、蠢蠢欲动。但业内人士依然提醒,从整个市场看,像这样顶尖IP毕竟是少数,大部分IP在影视化过程中存在难以预见的“陷阱”。
比如,在成本回收方面,IP改编所需的前期投入不容小觑。《人生若如初相见》 的制片人常莎就表示,为改编《迷雾围城》,制作方前期投入了大量孵化资金,“五年的时间里,我先后与五位编剧及编剧团队签订改编协议,支付了数百万的编剧稿酬。2015年,我又花费600万请了最后一轮编剧……”而在剧本完成后,这类作品对明星大腕的依赖,则再度推高其制作成本。张国立在受访时就表示,IP 剧制作者也不一定能挣到多少钱,“买IP和演员的价格也很高,就是赚个吆喝”。
另一方面,即便小说在网络风靡一时,也未必能助推影视剧作品走红。从2014到2015年的收视情况看,许多IP剧表现平平,《华胥引》等更是惨遭滑铁卢。对此,《琅琊榜》的制作人侯鸿亮曾表示,并非原著小说IP大,改编作品就一定有影响力,“只有各专业部门都做好了,IP 剧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收视和效果”。
更极端的情况还包括,部分IP作品看似火热,但争议极大。由网络作家桐华的小说《大漠谣》改编的电视剧《星月传奇》,曾因历史观混乱而不得不多次修改,在拍摄完成后两年才最终播出。而她的另一部作品《曾许诺》在今年2月宣布开拍后,也立刻遭遇抵制,剧方更不得不发表声明,称剧本改编将充分表达真善美,杜绝一切不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